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估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利用司显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分析原诗的语域和韵律,然后分析江枫译本中对原诗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对译本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整体的评价。结果显示,江枫译本总体上很接近于原文,很多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属于"+偏离",是诗歌翻译的典范。研究结果不仅检验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也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影响的剧本之一.米勒通过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文学创作手法,结合灯光、音乐等舞台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有机结合,凸显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品触及了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用话轮转换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推销员之死》中的对白片断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从会话结构的角度理解戏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关系的展现问题。我们发现戏剧人物的创作和解读,不仅取决于人物的会话内容,而且与由话轮转换系统所产生的相应会话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评论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该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它是否正真意义上的悲剧等,而很少涉及剧本的结构和技巧。本文从其节奏入手,通过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而指出,情节推进的节奏与威利.洛曼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节奏性的转换以至最后一步步堕入自己的幻想的吻合,在技巧上深化了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直至最后梦想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欧洲美学思想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为后世留下了延续两千年余年而未衰的美学体系,其中悲剧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突出特点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积极讨论.本文将结合现代戏剧舞台上最为经典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从悲剧定义、摹仿说、有机整体与和谐概念、过失说、净化说这五个角度试探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当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戏剧翻译,尤其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研究一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是可以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二是可以作为舞台演出的一重要部分.本文从<推销员之死>两中译本为个案作为研究,对戏剧语言翻译从多角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推销员之死》一剧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展示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生动,同时又充分使用了抽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一象征形象的深化和扩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缺损的性格以及虚幻的梦境,强烈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为"美国梦"唱出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1.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实、幻想、回忆——谈《推销员之死》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回忆剧。虽然它是一部普通的二幕剧 ,但全剧不乏作者实验创新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过去生活场景的闪回以及主人公在精神恍惚时出现的幻觉和现实生活的相互交织 ,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表现手法融会一体 ,展现了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总是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创造,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作品也无不是以“人文关怀”为主题.阿瑟·米勒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一战后的美国现实这一大舞台上交汇,让后人深刻理解了那一特定时代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 ;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 ,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 ;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 ,酿成悲剧 ;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 ,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影视字幕翻译评估需要考虑影视的特殊性,即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和字幕的时空限制性。基于此,本文给功能语言学视角的影视字幕翻译评估设定了四个参数:概念功能参数、人际功能参数、空间参数和协调性参数,最后选取了《建国大业》中的译例具体阐释了如何运用这个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但剧中其他男性的成功则意味着实现“美国梦”的可能性。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她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但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