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意识是唐传奇的基本主题之一,它以神仙题材出之,因此与道教在唐代的走红有关,同时也是魏晋六朝以来道教神仙美学的影响所致。唐传奇的神仙题材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道教的修仙理论与成仙途径。这些作品透过宗教意识的神秘面纱,用神怪的形式表现了古人对生命价值的自觉追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3.
湖南花灯戏传统剧目题材以表现社会底层民众所熟悉的生活为主,主旨多元,“民间性”突出:或叙演社会底层民众家庭之间婆媳、妻妾、后娘与前房子女间的伦常关系;或敷演社会底层民众的两性关系;或通过一些带有一点荒诞色彩的喜剧情节,来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或仅有一个故事框架,以其“装入”各种民间歌舞、曲艺、笑话等以作耍乐。随着花灯戏戏剧化程度的提高,其题材亦逐渐扩大,出现了敷演神话故事、公案故事等的剧目。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与《搜神后记》受道教思想的濡染,都记述了许多关于神仙题材的故事,《搜神后记》在承袭《搜神记》神仙故事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少数相类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对神仙异境的具体描绘,视角从虚幻崇高的神性上稍稍移开,更多观照人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神仙故事向着世俗化、人...  相似文献   

5.
仙传小说是《太平广记》辑录的重要题材类型,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即以史传叙事结构展示神仙故事的宗教真实性,以模糊叙事语句遮蔽神仙及其仙迹超现实的虚幻性,以对比、衬托等叙事技巧凸显神仙生命的长生久视,以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强化神仙可求的宗教目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兼顾了仙传小说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性,弥合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是汉代绘画神仙题材中一个盛行的人物形象,有关西王母的课题一直吸引着许多的学者去寻根问底。这一题材的出现与汉代上层阶级的主观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汉代重女权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亦为西王母题材在汉画中盛行的原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歌舞题材对汉画像石造型风格的影响,以歌舞题材为例,运用史料分析和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周秦以饕餮等原始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表现传统以及在画面结构上对传统纹样的连续性而产生的空间分割的规则性的解构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关系与艺术表现手法的新变化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魏晋以后中国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理出一务不易被一般人所留意的文化根源.对当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的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流行的曹操游仙诗实即求贤诗的论点,阐明曹操晚年已由不信神仙转变为相信神仙,初写的游仙诗表现了求仙与求贤的思想冲突,最终发展成为虚无缥缈的游仙诗,其诗歌生命也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0.
论宋元明小说、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宋元明大众语体小说和戏曲领域,发迹变泰题材勃兴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嬗变,产生了三大题材类型和总共十二种题材模式。本文认为,发迹变泰题材存在并呈现这种波动曲线,正是宋元明时代不同社会历史属性递承的投影;考察大众语体文学发迹变泰题材的流行,发掘其文化意蕴,可弥补一般中国思想史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大众心态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东晋南朝歌诗艺术的学者 ,更多地侧重于对歌诗文本的解读 ,对于歌诗创作、表演和消费的情况则明显重视不够。本文在把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的前提下 ,对东晋南朝时期 ,王室、贵族到文士们的歌舞声色消费活动及艺人们的歌舞表演活动 ,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认为正是这些精神消费需求 ,为当时民间的歌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并促使文人和歌舞音乐艺人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诗鲜活生命力的基础上 ,又有了全新的创造 ,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娱乐市场 ,使歌诗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并对唐以后歌诗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新建 《南都学坛》2006,26(6):33-36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传统舞狮的形成应是西域狮子舞与汉代百戏相融而成;隋朝舞狮与雅乐同台,是最早的舞狮配乐形式;唐朝"五方狮子舞""凉州狮子舞"对现代舞狮具有深远的影响;宋元舞狮出现创新,"武""舞"开始结合;明清南北舞狮明显区分,南狮"武""舞"结合紧密、神似狮子,北狮偏重技巧、形似狮子。  相似文献   

15.
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舞蹈之所以能够用别具一格的舞蹈美感和舞蹈韵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藏族舞蹈一个重要部位——下半身尤其是膝关节的舞蹈韵律和膝关节的发力,而膝关节在藏族舞蹈运用中的独特性在于舞蹈的发力点几乎全在膝关节处。藏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也是藏族舞蹈动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6.
舞蹈学即是舞蹈的学科,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鉴赏三个主要部分,个人理解则认为舞蹈学应分为: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实践及舞蹈鉴赏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倾杯乐》源于北周,隋时施于郊庙祭祀,唐初以新辞用于宫廷内宴,盛唐时,作为羯鼓曲与宫廷舞马戏密切结合,配以张说《舞马词》,使用达于鼎盛。安史乱后,随舞马戏快速衰落,盛况不再。唐宣宗亲制《新倾杯》,是为芦管器乐曲。入宋则用于宫廷朝仪乐,同时以旧调创新声,翻入词调。元明以后颇入曲牌。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民族歌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的新趋势、新潮流 ,而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云南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意义。云南民族歌舞生动地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人类起源 ,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歌舞 ,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奥妙。  相似文献   

19.
动态平衡关系和内在的力量运行是体育舞蹈得以全面展示和体现出舞蹈内在美的保证,所以对体育舞蹈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是提高体育舞蹈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体育舞蹈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参考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和体育舞蹈训练与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训练经验,经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后,总结出了在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九大动态平衡关系:体育舞蹈动作中的上下协调关系、内外配合关系、左右互动关系、前后相济关系、先后往复关系、虚实转化关系、开合关系、刚柔并济关系、力量的顺逆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
舞蹈服装设计是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服装设计应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必须符合人物的具体形象要求,还应适应舞蹈艺术的特点,突出和强调符号的表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