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圣的公正     
他让谁进天堂可能出于某种理由,也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当神甫给他洗礼并取名为诺亚时,没有任何人感觉到不妥,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大家都相信他会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所以当他成为一名清教徒时,也并没有人感到奇怪。他们说:诺亚天生就是神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史前洪水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洪水神话.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的洪水神话各具特色.通过对希腊、希伯来洪水神话与中国汉民族“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建立在人神对立、以神为本、人性本恶、个体本位和立约精神等价值观之上,而东方民族性格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神合一、以人为本、人性本善、集体本位和伦理观念等价值观之上.  相似文献   

3.
中日洪水神话都有洪水为灾、兄妹结婚和再殖人类的情节.作为洪水兄妹婚的结晶,日本的怪胎神水蛭子与中国的洪水怪胎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具有原龙神、地母神和异形神的神格,但水蛭子没有像中国的洪水怪胎神那样被杀死而变成人类,而是被弃于舟上,放逐到大海.其原因除了对血缘婚的恐惧以外,还与水蛭子本来是太阳神有关.因为放逐大海和回归天空具有同一性.这是理解水蛭子命运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中日洪水神话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其文化之根在中国的南方.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民俗艺术相同,洪水这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也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传承着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母题,但是流传在中西方的洪水神话也呈现出变异特征.西方洪水神话离不开神的干预,突出惩戒和立约母题,而中国洪水神话却突出治水母题.中西方洪水神话共有的再生母题在中国尤其强化通过婚配繁衍再造人类的母题.分析解剖中西方洪水神话母题的共通性和变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特征,认识民族性格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氏族社会,是经常发生战争的社会,这种战争或可称"古代部族战争""古代部落战争"。大禹时期,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大禹不断扩张其实力,为将政权传给其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而夏启能够平稳接任其父大禹,并正式建立夏朝,说明大禹既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部落首领,又是国家的缔造者,还是中国阶级社会的第一任帝王。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自然是蒙昧初民的唯一异已力量,初民往往是用情感去休验人和自然之关系的。大自然风调雨顺,给人类带来丰收和富足,初民便歌舞狂欢以娱天地之神。但大自然并非是温情脉脉,水、火、风、旱等等天灾元时不在威胁着初民的生命,困扰着初民的心绪,大自然的暴戾无常滋生了初民的苦闷。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苦闷在初民那里几乎都足以“人定牲天”的神妙幻想而得以发泄。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初民便请出大禹来降伏水灾。十日并出?禾木尽枯,初民又推出一个膂力无比的射日英雄后羿。另外如“精卫填海”、“女  相似文献   

7.
"约"在《圣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治理人类,神采取了与肉体惩罚、洪水毁灭等不同的方式——立约。经历了旧约和新约时代,神与人双方共订立了八个盟约。这些盟约都有记号为见证,其中彩虹、割礼和洗礼分别为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和基督新约的标记,是神人之间达成和解、挑选子民和人类救赎的代码。  相似文献   

8.
禹字案平议     
从来没有人象顾颉刚先生那样周密、透彻地梳理、分析大禹的史料。当顾先生为他创立的“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寻觅依据时,很自然就想到了大禹。他发现几千年来公认为圣王的大禹原本是神不是人:“(禹)起初是一个天神,后来变成一个人王,以后又变成一个夏后,最后作了舜的臣子而受禅让”。这就是说,人们对于大禹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堆砌、变异的过程。顾颉刚先生这一发现成了他创立的古史辨派理论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9.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10.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4200至4000年,因全球性气候异常的影响,我国北方的确存在一个持续时间大约200年之久的洪水期。因此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剔除其中过分神异的成分,还是可以作为传说期的历史材料来予以认识和利用的。大禹治水的重点在兖州,平治兖州水患的方略为“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有夏姒姓集团正是伴随大禹疏浚济、漯而东进,并于大禹登基为王以后立国于济、漯流域的;此不仅有传世古史资料为证,也有田野考古资料为证。  相似文献   

11.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释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九字象蜥蜴,古人以蜥蜴象征阳物;也字象蛇形,古人以蛇象征女阴。夏代巫觋操蜥蜴和蛇舞蹈以娱神,故夏巫以“九”名。殷商巫觋承此传统,缘九、鬼同音而称巫觋为“鬼”,九、鬼都是巫觋。大禹为夏巫祖师,故后世有“淫湎”之目。殷人为表示大禹巫觋祖师身分,以及由此包含的“淫湎”之意,便造了从九、从也的禹字。  相似文献   

13.
杨四将军信仰在长江中上游的水路码头分布广泛,杨四将军与大禹、李冰父子在祭祀时间上重合,形成了以大禹、李冰为信仰对象的清末四川湖广移民与农业社会对应,以杨四将军为信仰对象的各地商贾与水路商贸组织关联的信仰格局。杨四将军在长江水路中发挥着大禹、李冰所不能承担的保护舟子、商贾的作用,显示了信仰与正在勃兴的商业经济和长江流域区域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四川杨四将军信仰与大禹信仰一道催生了李冰从湖广移民前主管农业的水神向五方杂处的新四川区域神——川主的转化,完成了信仰意义的转换,创造出整合族群认同的区域神灵,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沟通     
前一段时问,我读了这样一个源自《圣经·创世纪》的故事:洪水过去后,诺亚的后代繁殖得越来越多,遍布世界各地。那时候人们的语言都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人家决定在巴比伦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用来传播颂扬人类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兄弟的标记。上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不允许人世间甲凡的大众达到自己那样的高度,他想:“如果人类真的修建成宏伟的通天塔,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的呢?我要让人类彼此之间无法沟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历史洪水题刻、碑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是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自然灾害,跟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从古到今,广大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同洪水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古代埃及人民,在与尼罗河洪水灾害的斗争中,发现天狼星出现,就预兆尼罗河洪水期即将来临,进而按照天狼星的出现与隐没,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从而奠立了人类早期的文明.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着这样光辉的古代文化.从很早的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给人类社会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四川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在与洪水灾害的长期斗争中,谱写了悲壮史诗.  相似文献   

17.
"灋",从"水",含有公平、正直之义的内涵。上古洪水的传说以及治理洪水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说明,洪水是直接导致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和法律的产生的原因。在治水害兴水利的斗争中,先民们衍生出对某种超自然神力的崇拜。"法"字中的"水"则折射出远古神判的色彩。在早期人类大河文明发祥地的法律文化中也具有水因素这一特性,说明法律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发轫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洪水神话的世界性是世界各古代民族经历了相似发展阶段的结果。但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结构等差异,西方、中方洪水神话也蕴涵了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观念、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经过历代传承与整合,形成如今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求"是兽尾的象形,故早期的"求"含有长大、圆曲、多毛等意象.求与九相通,"求尾"后来音变而成为"九尾",故九尾狐即是"求尾狐",指"大尾狐".在大禹娶涂山女的原始传说中,九尾狐象征大禹,而不是象征涂山女;"九尾"也不是指有九条尾巴,而是指大尾巴,喻指大生殖器,暗示着性交的需要和性能力的旺盛.因此,"九尾"可以成为娶亲之证,也可以带来部族的子孙昌盛.最初,九尾狐仅仅被当作奇兽看待,随着大禹的被神化,九尾狐也成了一种瑞兽.后来,九尾狐象征的对象由大禹转向涂山女,由于传统道德中的性别歧视,九尾狐也由祥瑞之兽变成了淫邪之兽.  相似文献   

20.
"拣选"是《圣经.旧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一部《旧约》就是神不断"拣选"的历史,也是众多被拣选者的历史。被神"拣选"的对象主要有四类:敬神远恶者、弱小卑微者、女人(尤其是不孕的女子)和异族。他们或是神给世人树立的榜样,或是神迹的见证者,而神迹的显示使神的存在更加权威、更加具体,从而显出神的大能,让愚顽不化的人转心向神。所有被拣选者,都是神用来救赎人类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