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相似文献   

2.
悠悠小营巷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雨巷》江南的小巷同小桥、流水一样,总能入诗入画。而小巷作为江南民居的命脉所在,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漫步小巷,仿佛进入时间隧道,不经意间就会寻觅到  相似文献   

3.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4.
周家望 《社区》2013,(23):28-28
“油纸伞,甲路村,花桥西侧万朵云。婺源夜宿潇潇雨,古巷幽深掩石门。高檐下,声如琴,何处过伊人?”这是我在婺源油纸伞的产地甲路村发出的微博,身在其中,有感而发。提起油纸伞,许多人立刻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相似文献   

5.
《雨巷》是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写的。发表后,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赞誉它,并从此称戴望舒为“雨卷诗人”;有人批评它,认为受了“世纪末英国唯美派”和国内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的影响,“追求形式整齐”,“感伤情调的泛滥”;内容上是“旧诗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稀释’”,“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后来,批评的意见一直占上风,直到今  相似文献   

6.
从“倾国倾城”到“门前冷落” 在诗歌寥落的今天,我们若回眸一望,会发现历史上的诗歌竟出奇地“惊艳”,在外国人眼里,诗歌和陶瓷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自不必说盛唐时候,文坛上的诗歌可谓“艳压三宫、倾国倾城”,即使到了二三十年代,时髦青年谁不知道徐志摩、戴望舒?便是那一首《雨巷》,就引得许多满脑子诗歌般罗曼蒂克的青年,微雨中擎一把小伞在街头巷尾徘徊,其目的是祈盼遇上诗中所述“丁香一般的姑娘”。在那个理想失落的年代,诗歌便是那许多人追寻着的美丽幽怨的“丁香姑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艺术渊源上对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进行探讨。《雨巷》的成功与诗人坚实的中西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文章从主题的朦胧性和诗歌的音乐性两个方面阐述了《雨巷》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并且从诗歌的立意、形象、韵律等处探求了《雨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而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乃是戴望舒的独特性之所在。在论述过程中,兼对以往一些有关《雨巷》的评论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8.
江南柳     
梦中的江南,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从幽深的雨巷走来,不动声色地撩动人的心弦。那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青青的石板路,傍水而造的老屋和长满青苔的屋瓦,古老而又空灵地演绎着千般风情,氤氲在梦中的江南总被诗意浸透。  相似文献   

9.
《雨巷》的艺术魅力——独具特色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效果。这里,朦胧美的营造是匠心独运的:情节的点染呈模糊状态,读者对此可有三种"猜想";意象的勾抹也是模糊的,读者对此可有三种"选择";意境的渲染如梦似幻,因流动而"化媚";象征的"多义性"耐人寻味,也是一种朦胧的美。诗中,情节、意象、意境和象征的特点在"整一"中掩映融合,形成了诗歌独具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审美效应。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它让《雨巷》赢得了"中国现代朦胧诗经典之作"的美称。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7):4-5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听雨的佳句,《雨中登泰山》是赏雨的精品,《雨说》是赞雨的壮丽诗篇。只要你走进雨的世界,那充满诗意的章节、灵动跳跃的风姿、情韵悠长的意境,定会让你凝神细品,遐想万千。请你调好焦距,捕捉住雨的足音,把心扉敞开,让雨的神韵走进来,用灵感的火花照亮你心中之雨!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看到戴望舒打着油纸伞,从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踽踽而来时,会感到这正是他前期诗歌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忧郁、凄寂,我们处处都碰到这个独自徬徨的身影.让我们翻开《我的记忆》和《望舒草》看看,触目所及,皆是“忧愁”“哀怨“、“呜咽”之类的字眼.他曾被称作爱情诗人,但绝大多数爱情诗全是凄苦不堪;或者是怨心中之爱不被体察,唯有悲苦度日;或者感慨昔时难再,徒增惆怅,因而见景发愁,听琴发悲,甚至在他爱着时也有愁苦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与早期代表作,自发表之初便引来各方关注,几十年间争论不断。本文以《雨巷》中出现的六种意象为突破口,将其分别置于爱情和当时社会大背景的情境中进行解读,从而试图勾勒出诗作中的情感主线以及造就该诗的双重动因。  相似文献   

13.
《雨巷》是我国“现代派”的领袖和代表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所作,它是作者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当时现代派诗歌的杰出典范。当它在70年前一问世,马上风靡了整个诗坛,直到今日,它也仍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此诗何以能长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欣赏,究其原因恐怕与其独特高超的艺术美以及它所形成的特殊的审美效应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诗人毕奂午先生的两本旧作《掘金记》和《雨夕》,在绝版四十余年之后,终于重印了。五十岁以下的读者恐怕很少人了解这位诗人及他的诗作了。然而,老一辈的读者将会告诉你:毕奂午的《掘金记》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当年都收在巴金所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都是蜚声文坛的佳作;《雨夕》也由巴金编辑,收在他主编的“文季丛书”中,当年也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对《雨巷》进行赏析 ,重新再现其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是个极富匠心独运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倾向,是非观念,褒贬感情在《史记》一书中,不少是明明白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更多的却是用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说非说的委婉曲折的方法表露出来的。有些人们不经意处,恰恰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地方。正如前人说的,《史记》“指意之深远,寄兴之悠长,微而显,绝而续,正而变,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化用了不少古人的成句,或者原句引进,或者稍加变化。在各种毛泽东诗词的注释中有的已经注出,却还有不少未注出处。这里聊为补充,供注家、读者参考。 一、《萨菩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系化用温庭筠《菩萨蛮》词“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原词为:“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见《花间集》)  相似文献   

18.
老诗人毕奂午先生的两本旧作《掘金记》和《雨夕》,在绝版四十余年之后,终于重印了。五十岁以下的读者恐怕很少人了解这位诗人及他的诗作了。然而,老一辈的读者将会告诉你:毕奂午的《掘金记》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当年都收在巴金所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都是蜚声文坛的佳作;《雨夕》也由巴金编辑,收在他主编的“文季丛书”中,当年也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后来,日寇的铁蹄,多年兵燹,再加上十年浩劫,不独《掘金记》和《雨夕》早经绝版,就连这位老诗人也历尽坎坷,默默无闻了。当他告别了十年作伴的放牛鞭之后,老诗人艾青序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1927—1937),及其他几种诗文和小说选集中,又纷纷选收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戴望舒代表作《雨巷》,分析了他的诗作所呈现出的苦难中国的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复杂而痛苦的心灵历程,和他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西欧现代主义敏感、复杂的情愫。  相似文献   

20.
《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同志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游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范文读本》。 描绘泰山的名篇,虽然写的都是五岳之宗的壮丽景色,然而表现的画面不一,因而情趣各异:杨朔的《泰山极顶》,作者“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的长轴”;桐城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在“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情况下登山,为读者临摹了一幅“苍天负雪,明烛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