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藏文文献P.T.1290与P.T.1286、P.T.1060、P.T.1285、IOL Tib J 734、IOL Tib J 511A等文献类似,均集中出现了吐蕃小邦邦伯家臣方面的内容,尽管该写卷有可能属于杂抄或练笔类文献,但也为我们研究吐蕃小邦提供了相应的素材。文章分解题、藏文原文和汉译文三部分对P.T.1290进行了译释,并对敦煌藏文文献中集中出现的吐蕃小邦邦伯家臣的名称进行了制表统计。  相似文献   

2.
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承的活动区域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尽管P.T.1060号敦煌古藏文写卷主要涉及的是藏地古老的马神话,但写卷中与马相关的专门术语,对全面理解该写卷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在安多游牧藏区的田野调研,结合吐蕃特丰富的传统医马、相马文献,试图对至今仍悬而未决的与相马和医马相关的"角"(ra)与"嘭嘭"(phuM phuM)提出新的诠释。认为"角"实为马蹄壳角质层的专门术语;"嘭嘭"为对马头部额前之发的称谓。文章还对如何解读写卷中其他相关内容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PT1287是敦煌古藏文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关于该卷文书的书写地点和地理传承一直是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但它到底作于何地,迄今尚无一致意见。基于作格理论,详细考察敦煌文献PT1287的作格分布,并将之与同时代吐蕃碑文和敦煌契约文书相比较,同时辅以现代三大方言的证据,发现它与碑文共同呈现典型的作格分裂格局,而与契约文书严格的作—通格系统不同。这种格局与现代卫藏和安多地区藏语所呈现的作格配列差异正相一致,从而证明它大概率是吐蕃时代在西藏写就,然后被携带到敦煌,而非由敦煌本地藏人写作。  相似文献   

5.
<正> 在唐代的历史上,我国西藏地区出现了一个以松赞干布为“赞普”(首领),以“逻些”(拉萨)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地方王国,汉文史料称其为“吐蕃”。近代以来,人们缅怀对促进汉、藏两大民族的团结而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唐文成公主,对她的事绩作了很多介绍,所以“吐蕃”这个名字,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即是国外,近年来由于藏学和东方学研究的热潮,也有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对于这个“吐蕃”的早期情况,笔者援引汉、藏两种文字史料,曾在《藏人南来说辩伪》一文中作过介绍。前不久,我们又通过《“吐蕃”词源及其名义问题重议》一文,对“吐蕃”一词的音、义作了讨论和考证,初步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份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古代藏文手写残卷进行历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它的内在的史料价值和对古代吐蕃史研究的价值,认为该残卷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文献学与一般的历史学内容外,其显示出来的文句语态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至于该文献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则非常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吐蕃人的思想观念和吐蕃历史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五部遗教>、<拔协>等后期"伏藏"著作在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敦煌、新疆出土的古藏文文书与相关的汉文文献,深入地探讨了有关唐代吐蕃与苏毗关系中的若干史事,内容涉及吐蕃对苏毗的征服与军政建制、苏毗王子悉诺逻奔唐事件、中晚唐敦煌和西域的苏毗人等,进一步揭示了隋唐时期苏毗在西北的分布、活动及其融合于吐蕃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吐蕃大事纪年——首部藏史文献译注》为道特森(Brandon B.Dotson)所译注,是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作者对敦煌古藏文文献《吐蕃大事纪年》进行转写注释的一部学术专著,书中引用大量图样注释,详细考证出西藏一些古地名.本文简要介绍该书的基本内容,并列出汉译目录.  相似文献   

9.
吐蕃王朝建立后,继续拓展管辖地区.对这些处于边境的后拓地区,吐蕃王朝是如何进行军政区划设置的?本文主要依据敦煌西域吐蕃藏文文献和同期汉文文献,对吐蕃后拓的管辖地区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吐蕃王朝两大羁縻藩国以及东道、南道和北道节度使韵建置.  相似文献   

10.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掘得了唐开元四年制授高昌县人李慈艺为上护军的“告身”原件,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域文物。但它的内容,除上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曾摘录其部分文字外,学术界长期未见其真面目,而且原件至今已不知去向。所幸当时爱好者德富苏峰氏收藏有该“告身”的照片四帧。日本知名吐鲁番学专家小田义久教授前往调查,公布了此“告身”的全部照片及其来历,使得学术界得见“告身”原貌。此“告身”对研究唐开元初西域形势、朝廷对策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同时也为研究唐朝廷“告身”原件,展示出了一个珍贵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