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是一个资源、信息、技术共事,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相互依赖的社会。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共生共存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共生时代所体现的哲学和伦理基础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又尊重不同主体的独立性及价值现,完善人类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明确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价值意义。从目标确立、目标内涵、目标实现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探究,深化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全面理解与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确立具有历史开创性,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内涵极为丰富,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目标内涵要求,彰显着复杂主客体关系及其生态文明伦理,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实现需要全面贯彻,体现为生态化目标贯穿中国现代化全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面践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低碳消费是当今人类在面对环境危机时的主动选择,是一种低碳化、共生性、全面性、公正的消费方式,蕴涵着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伦理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低碳消费伦理的实现是一个涵盖低碳消费观念、制度、器物三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科学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原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论断、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品质。认真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对于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生成依据、科学蕴涵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坚持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念,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一个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哲学命题,充满了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安全与自然界生态安全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生态存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等多方面必须予以正确把握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有机体系统与自然生态有机体系统互渗互融所构成的共同体场域中,应从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价值同构的利益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存共荣的安全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互馈互益的发展共同体这四个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维度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的深厚哲理,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生存道德视角透视中国北方萨满神灵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萨满神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先民把自然界看成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实体,以神灵的名义进行人类生存道德意识的启蒙和传承,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及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调整,体现出人类面对自然应有的生存道德。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伦理基础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然后,形成一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切实尽到关爱自然的义务。最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并以之改变人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既是先秦儒家和道家讨论的中心论题,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首要问题.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和养备动时、强本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而道家则师法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不为物役,明确提出了主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知常日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之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9.
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伦理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人性和自由的压抑、对名利的追求、对上帝的怀疑等.丁尼生对诗人所应承载的道德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从个人的意志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的层面对当时的自由观、生态观、爱情观和宗教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构想,倡导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自然伦理、平等互信的爱情关系、以及超越教义的宗教信仰等伦理思想,从而有利于缓解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混乱和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20.
《列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保护自然 ,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 ,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 ,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 ,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