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数字版权时代的发展,作品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传播速度也更加迅捷。传统版权登记制度因存在登记成本较高、标准不一、泄露隐私等弊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困境,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推动版权登记的适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登记,其去中心化特质可以降低登记成本;分布式共享机制能够统一登记标准;难以篡改的性质能够提高登记的证明效力;弥补了既有版权登记制度的缺陷。同时,区块链技术利用自身特性建立新的版权信任机制,既能清晰地分配版权利益,又能创新传统的版权商业模式,推动版权市场的发展,最大化地利用版权的固有价值。区块链技术在与版权登记相结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既无法对作品的独创性进行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发挥版权制度原有的公示力作用。因此,必须创新版权登记规则,加快制定区块链版权平台市场准入机制,并设置统一的监管机构,将区块链锁在版权制度的笼子里,防止出现滥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形,以最终实现技术和法律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始终为立法界、司法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是规定应对受到侵害的网络版权权利人给予何种救济措施的法律制度,因为关系到网络版权侵权责任的追究效果,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我国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必须从民事救济的体系化、行政救济的完备化、刑事救济的规范化入手,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谷歇公司所搭建的全球最大的网上数字图书馆引起的版权纠纷再次受到世界关注。数字图书馆已成为21世纪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但是面对大量版权纠纷,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信息网络时代,需要顺应新形势,通过分析网络版权的现状和授权方式,探索完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中的实践难题,以建立新的版权利益平衡关系,确保著作权人的权益完整性与数字图书馆的和谐、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还是一国版权法中有关作品的概念,都是表现概念的种概念。版权理论中的可版权作品概念只有在满足了一国版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充要条件后才能成为该国版权法规定的版权作品,享有该国版权法的保护。在进行版权理论研究时应该严格区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思想”和“表现”与“内容”和“形式”都是版权理论的逻辑概念,不同的是“思想”和“表现”是版权理论中彼此独立的基本逻辑概念;“内容”和“形式”是在表现(或作品)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分解得到的概念,是相对具体的逻辑概念。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认为一件作品同时存在多种形式的人混淆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版权的国际保护制度也日益发展和完善。本文在回顾了版权国际保护的历史之后,着重分析版权国际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对版权国际保护未来发展的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电脑进行信息处理、加工和传送等行为发挥着中坚作用,使版权的产生和传播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著作版权人可以利用数字信息,对版权的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规制,但也促成版权人滥用技术保护措施,侵害一些合理使用者的合法利益;另一面,满足了大众对对其的合理需求,但也造成一部分人侵害版权人的利益。因此,认清我国版权技术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7.
[摘要]近年来,融资难题扼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咽喉,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而融资难题却扼住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咽喉,资本供给短缺缺口是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紧迫的瓶颈。文化产业因其大多没有有形资产,“版权质押”成为其主要融资模式,但“版权质押”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版权评估难的问题。文化产业融资仍然困难重重,究其深层原因不仅在于版权难评估,还在于版权评估难。  相似文献   

8.
图书印刷业的发达是版权观念产生的前提,中国因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版权观念与活动。中国古代的版权保护在某些方面已接近现代版权的内涵.在世界版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版权保护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经过长期且广泛讨论,主流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创作作品的工具,并应当从客观结果上判断其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该观点也被司法裁判采纳。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作品认定与版权归属的特殊性问题。生成式AI作品版权的数字化、强需求性和高生成效率三大特点,要求我们在尊重作品版权私权性的同时,对其挖掘文本与数据的行为以及对其生成作品的使用,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为适应生成式AI产业需求和未来应用场景,可以在既有版权规则基础上探索建立版权共享模式。同时,在版权归属上,注重作品创作的实质性智力投入并侧重投资激励,扩大合作作品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网络链接不涉及对作品的复制,一般不构成对版权的侵权,但是不同形式的链接对版权人是否造成损害及其损害程度亦会不同。因此,需要对各种情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既能保护版权人的权利,又能维护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版权侵权现象日渐增多,涉外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学界和司法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涉外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适用,除了要受到一般侵权领域法律适用理论新发展和新突破的影响之外,还须要结合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的特点,考虑符合实际需要的法律适用方法。较为务实的做法应该是:采取扩大解释侵权行为地法的原则,同时,应重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下载、上传、传播文件、图片、软件变得愈发容易.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网络著作权理论和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一种网络著作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异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珊瑚虫侵犯著作权案在互联网上和媒体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此案关涉到众多第三方软件的利益、前途和命运,在客观上也给网络空间中著作权犯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本案示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服务商的合理注意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版权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侵权行为越来越“大众化”。明确网络服务商的合理注意义务,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下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实践中,法律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商要求其承担的合理注意义务也不尽相同,在特定条件下将有限的主动审查义务赋予搜索引擎服务商符合利益平衡的原则。借助立法制定更能适应高科技环境下版权保护和利益平衡需要的新规则,是未来版权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使用权作为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但在网络环境下却面临严峻的危机,因此需要探讨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范式,重新确立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标准,以促成著作权与合理使用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作品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的使用,让广大网民欲罢不能,但由此产生的著作权管理问题显而易见。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与著作权人的利益平衡;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平衡进行考量,寻求利益主体间的"配合适宜"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人民群众使用作品的正常需求。  相似文献   

17.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版权法上的地位是由其在网络上所发挥的功能决定的。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信息内容的提供者直接参与信息交流时,即其在充当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角色时,其实际在版权法中居于信息"发布者"的地位;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账号而充当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时,其仅起到一个"传输管道"的作用;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主机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是介于发布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一种新型信息主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互联网著作权侵权免责事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涵盖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基于经济、技术、管理等因素,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著作权侵权免责事由.提高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必须要发挥著作权管理协会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始终为立法界、司法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是规定应对受到侵害的网络版权权利人给予何种救济措施的法律制度,因为关系到网络版权侵权责任的追究效果,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我国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必须从民事救济的体系化、行政救济的完备化、刑事救济的规范化入手,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真正无国界使单个国家的著作权法无法协调网络技术给著作权所带来的冲击,"因特网条约"希望通过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共同努力使网络利益主体的平衡得以实现。但无论是"因特网条约",还是作为其实施法的DMCA与EUCD都较为明显地偏重著作权人的利益,尤其是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可能使代表公众利益的合理使用制度形同虚设,而网络技术发展也在著作权制度种种限制中如履薄冰,从而使网络利益主体之间平衡的实现无论在国际还国内都成为一种美好的"幻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