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穿》中这样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的现代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1]其实,除了图画和小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正在带给张爱玲和当时的上海人以“第二轮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电影。  相似文献   

2.
苏轼从公元1094年贬谪惠州至公元1100年离开儋州,在岭海共度过了七个年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苏轼提到的三州,岭海就有两州。由此可见,岭海的生活和创作在苏轼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极为复杂。“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从他在岭海的咏物诗可考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海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海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海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海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岭海荔枝是载誉天下的佳果。据文献记载,最早把荔枝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唐代荔枝成为文学的“宠儿”。白居易和杜牧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专咏荔枝的诗有四首。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写道:  相似文献   

3.
“海舌”、“浮岛”与“鱼岛” 大理喜洲金圭寺村的本主是“大黑天神”,当地至今流传着大黑天神化身为“黑衣老僧”在洱海西岸安置“海舌”的神话。洱海西岸喜洲的金圭寺村一带为三面环水的长条形陆地,约有五里,名为“海舌头”,又叫“大灌鹏洲”。据说,这一沙洲,本是靠近洱海东岸海子里的“一块小山样的漆黑的大石头”,是那救龙王三公主的段郎,使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地名中常有一些带“海”的名称,如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圆明园中的福海等,大大小小的“海”共有20多处,但这些“海”都是面积并不太大的湖。有的报纸曾发表文章说,这是因为北方人把积水习称为海,依据是《咏归录》中的一段话:“都人呼飞放泊为南海子,积水潭为西海子。按海子之名见于诏季,王镕为镇帅,  相似文献   

5.
偶翻今年四月号《长安》文学月刊,在一篇文章中引有这样一首诗:《爱我吧,海》 爱我吧,海, 我默默说着, 走向高山…… 弧形的浪谷中, 只有疑问, 水滴一刹那 放大了夕阳 据说这就是近年来在青年中风靡一时的所谓朦胧体诗。读后确实使人感到“朦胧”;恍兮惚兮,不知所云!是“海”爱“我”?还是“我”爱“海”?“我”、“海”、“山”,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浪”和“谷”又是怎样捏拢到一块的?为什么还是“弧形”?诗,无非是状物抒情。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境?说明什么问题?这使我联想到最近在北京看过的一个外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些作品我不懂得叫什么艺术流派,但我想是与朦胧体诗有点亲缘关系吧。比如有一幅画,画面上直直地画了几条黑杠子、红杠子、兰杠子,此外,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要  相似文献   

6.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北海”、“南海”为何义?众说纷纭,未有确解。王力《古代汉语》注云:“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显然是将“海”理解为“海洋”。可问题是,明明楚国并非濒临南海,而文中却说“处南海”。看来将“海”释作“海洋”多少有些牵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则注云:“北海,泛指北方边远的地方,下句南海泛指南方边远的地方。”显然是将“海”释作“边远之地”。又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种“田”·下“海”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一石击 起千重浪”。 “给某企业断‘奶’断‘皇粮’逼企业下海……” “某书记、科长承包某公司,下海了”…… “某哥儿们开店、练摊,下海了……” 机关企业、街头巷尾,议的、侃的都是换脑筋,下“海”。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长期以来被认定是“闭关锁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作一番分析和研究,则会得出大别于此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芹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13-122+287
“岭海”一词,从唐代开始出现,至宋代使用增多,尤其于宋人文集中频繁出现。“岭海”指彼时两广地区,因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而名之;且以“海”名之,其意涵常与濒临之海洋以及孤悬海外之海南岛相关联。唐宋时期,中原人士和岭北士人对“岭海”之观感和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反映在“瘴疠”“蛮荒”“僻陋”等几个方面,这也影响了当时士大夫对任职两广或谪官岭南的态度。“岭海”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与唐宋时期岭南的开发进程密切相关,也缘于世人对岭南之自然地理环境及海洋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的小说《海与泡沫》描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一群知识分子的垦荒生活。小说文本采用了两套话语:一套是大家经常在各种集会上看到、听到的“原则”、“纪律”;一套是要靠别人作注释才能明白的、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言说的话语。在这两套话语中,后一种话语不仅常常包含着前一套话语中的真实意义,而且往往构成为前一套话语的“反题”。《海与泡沫》中的各种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集体开荒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游戏语言”。这样的“语言游戏”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因此,《海与泡沫》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的一页,它赋予这部作品于小说史之外的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量钓鱼岛的领有权问题,不仅要适用现代国际法,更要适用古代亚洲国际法。日本政府“确认”钓鱼岛“无人”“无主”耗时十年时间,那样一种漫长的“确认”过程,恰好证明当时的日本政府知道钓鱼岛是有主的。钓鱼岛在中国近海,在东亚内海,与大洋中心地带的岛屿不能适用同样的国际法。  相似文献   

12.
菽庄花园     
《中文信息》2008,(3):139-139
菽庄花园建于1931年,位于岛南部,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1955年改作公园。全园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各造五景。菽庄花园集世界园林艺术十大特点中的三个最有艺术个性的特点于一园,是很难得的。第一个特点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见不到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门仍见不到海,一堵黄墙挡住了视线,待到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突然“海阔天空”,取得突然见海的惊奇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十年,稍纵即逝,新时期文学转瞬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当我们回顾新时期诗歌的发韧期,自然会想到那震荡人心的“四五”运动中那气壮山河令人昂奋的诗海了。无疑,这诗海对摧垮“四人帮”起到了先声作用,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成为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开端。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经过十年历史的积淀,再来审视这些诗篇,也许会觉得这些诗从总体上看,有些粗糙,  相似文献   

14.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二是破坏了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盐业和制香业等,三是阻碍了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此外,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总之,“迁海”是清政府的弊政.推迟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  相似文献   

15.
海洋资源共同开发以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为基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为依据,是国家间解决海洋划界争端前常见的“临时安排”。中日在东海可以两国权利重叠区域为共同开发区,选择合资机构联合经营模式,设立协商和咨询性质的管理机构进行共同开发,使东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相似文献   

16.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17.
筹海,是我国海防的传统思想,而赋予近代筹海以民族反殖民斗争的新价值,则是从民族英雄林则徐开始的。林则徐的筹海思想,是他领导鸦片战争时期民族反侵略斗争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从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加以考察,则明显带有近代筹海的战略特点,因而,颇值得深入探讨。对于林则徐筹海思想的战略特点,我认为有如下诸方面:一、提出“探访夷情”为筹海决策的战略基础将情报、信息,提高到制胜强敌决策方略的战略高度,予以充分重视,这是林则徐筹海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林则徐在其奏疏中,曾明确指出:“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19.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20.
海克尔提出的生物重演律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极为神奇而又无比美妙的新世界。生物重演律是说“个体发生就是种系发生的短暂而又迅速的重演。”即个体的发生过程与种系发生过程全息。我们认为,重演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还普遍地存在于宇宙的其它领域之中。因而,生物重演律只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一个特例,一个实证。宇宙全息重演律是说任一子系统的发展过程是系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