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感性存在与类本质在爱的宗教中获得统一。借助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费尔巴哈开始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表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纯社会功利性的冰心文学批评提出了质疑,对冰心"爱的哲学"进行了再审视,提出"爱的哲学"是世俗化了的基督宗教爱,是理想化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罗素、摩尔提出了广受分析哲学接纳的"创始神话":全面否定传统形而上学是新哲学得以创立的前提.黑格尔哲学被视为旧哲学的代表而成为批判的标靶,逐渐被冠以形而上学集大成、法西斯主义先导的标签,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直到60年代,由于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态度的转变,以及与大陆哲学的交流加强,引入黑格尔哲学反思分析哲学日益暴露的原子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逐渐成为潮流,并产生了以布兰顿推论主义为代表的理论成果.综观黑格尔哲学研究在分析哲学界的沉寂和回潮的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卡西尔文化哲学经历了从文化批判走向哲学批判的独特道路,存在着从认识论到人类学的立场转换,发生了一场哲学观的变革。首先,符号形式哲学在认识论立场上实现了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现代转向,推进和深化了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进而,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文化哲学从实践诉求转变发展为人本主义转向。由此,人类文化哲学在人类学立场上实现了从文化批判到哲学批判的变革,从文化视角提出并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作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形态,除了先验性、唯心论、精神性之类的基本问题外,根本问题在于以文化视角作为文化哲学不自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与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当作纯粹的宗教问题不同,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与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联结起来,从而把这一问题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通过对渗透着犹太精神的市民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初步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内含着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批判,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很少去追索爱的意蕴了,爱原来是最哲学和最伦理学的。柏拉图或者古希腊的爱是哲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把哲学当作诗歌与戏剧来欣赏,以情感的迷狂对待爱,爱是生殖,形成肉体和精神的不朽,以知识和沉思的生活为对象,形成科学——相应的教育是辩证法,以知识与理性为核心。教育是知识的生殖与孕育,通过爱,使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达到不朽。孔孟或者中国的爱是伦理学的,以道德趣味和交往实践为对象,形成性情与行为实践,针对人而不针对知识,没有形成科学——相应的教育是情,以性情为核心。教育是体认"仁知合一"的实践,是修己治人,在于探索自己身上爱的道理,把爱的能力施展出来。不尊重知识、妄解经典、追求庸俗的实用等反智主义教育现象,是中国当下教育的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9.
人之道与天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道论的核心内容。传统哲学依天立道 ,人道是天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本质上属于天道。近代哲学依人立道 ,人道摆脱天道的束缚而获得了独立性 ,它既继承了传统人道的人文主义精神 ,又凸显了近代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 ,是对传统哲学天道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当前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应限于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之方式的反思,而不应看作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一种判定.哲学本是一种历史性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历史,一是知识性的历史(事);一是通过经典的诠释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性的历史"(道).史通大道,道、事一体,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能够与时俱新,引领现实,保持原创性生机的基本原则.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偏向于脱离"存在性的史"之基础,退居学院化的知识性一极.突出传统思想的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教化对于义理、"存在性的史"对于"知识性的史"的奠基作用,应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所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分别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因特定的社会、失衡的婚姻以及扭曲的欲望等原因,表现出对儿女的一种畸形的母爱。通过比较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情结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出这两部经典作品所描述的母爱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庐隐对女同性爱的书写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以展演创伤的方式,挑战了世俗对女性之性所安排的异性爱/婚姻这一出路;二是利用异性爱表面下暗藏同性爱欲望的方式,部署了一种弱势的反霸权美学。但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使庐隐对女性之性的想象挣扎于对意识形态的逾越与禁锢之间。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15.
哲学概念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界定过于宽泛而失之具体。要准确而具体地把握什么是哲学,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哲学原型"是什么?在这样三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哲学的定义:所谓哲学,是指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义学说中,神爱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苏菲学者把神爱观念纳入修行理论,爱被视为苏菲修行的最高状态。在吸纳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苏菲神爱论思想维度不断扩展。10世纪中叶,为避免与正统教义相抵触,苏菲神爱论渐趋哲学思辨,强调爱主和敬畏的结合。自安萨里把苏菲精神纳入到正统教义以来,神爱论在教义学、哲学和诗歌方面得到发展,并被赋予社会属性,转向"爱的宗教",强调爱主基础之上的宗教宽容。  相似文献   

17.
冰心是爱的哲学的典范代表。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 ,赋予了冰心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份稚拙的童心 ,使她能从童年经验、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中提炼形成自己的爱的哲学 ,并在母爱、童心、自然这爱的哲学的表达模式中处处浸润着晶莹剔透、天真烂熳的童心 ,透示出单纯明朗、活泼跳动的儿童视角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要求赋予当代师德建设新的内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权利主体,学生是行为主体,学生是生命主体,学生是发展主体。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平台的搭建,幸福教育环境的营造,塑造大爱师魂。大爱是崇高境界,大爱是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9.
南朝乐府民歌女性情感的构成,是多种文化因子孕育的结果,表现为爱的释放、爱的渴望、爱的果敢。在哀伤与无奈的氛围中,体现了对女性情感时代个性和发展历程的多维建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师在校生恋爱现象渐趋普遍,表现出谈恋爱比率上升,时间前移等一些特点,并随之产生“多角恋爱”现象增多,学生家庭负担增加,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寻求精神依托、从众心理等是促使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因素。解决高现院校学生恋爱现象中各种突出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恋爱观,了解和接受健康、正确的有关恋爱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