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周作人的道家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庄子一直受到主流思想界的激烈批判和否定,但周作人认为庄子的无君论、天道自然论和齐物论思想等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中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宜全盘否定。在"五四"作家中,周作人对老庄道家的态度是相当严肃而别致的,虽然他的道家立场常被他的儒家身份所遮掩,但把他对道家的好感简单地等同于消极隐逸,甚至视为他附逆的主要原因,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在周作人早期思想研究中,罗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详细地考察了罗素的"非宗教"观、自由教育思想以及闲适观对周作人的影响。"五四"时期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非理性宗教情绪的批判、对形形色色宗教的或准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警惕、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重视等均与罗素的影响密切相关,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周作人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和研究他后来的蜕变及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当大部分知识分子努力将"神台"上的古文推翻在地时,周作人却因为不满当时白话文的浅白与简单而出人意表地主张把古文请到白话文中,成为国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他对五四白话的改造意见,同时隐含着他的启蒙思想,即改变普通民众的落后心理,而随着社会思想的转变,它也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一生经历较复杂,思想变化也很大,这就使他的散文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我们认为:“亦庄亦谐,庄谐杂出”是周作人自五四以后至二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也体现了他这一时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8.
林分份 《东南学术》2008,1(3):108-120
基于"五四"以后周作人文艺观的思想实质,本文用"审美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来指称,并进而考察了周作人的审美个人主义所衍生的批评观、文学史观、生活观等思想形态的理论内核与发展逻辑;同时,结合各个时期人们对此的不同评价,本文呈现了这些思想形态被现代中国文坛接受与拒斥的状况,并从思想史的层面探讨了周作人审美个人主义的理论资源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周作人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一面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承认,但其思想中的另一面仍未得到足够重视。自1935年始,周作人猛烈地攻击宋学,同时将一批清代的儒者引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这里面既有对儒家思想的再思考,也包含着面向现实的隐微表达;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周氏看来,经历了“五四”之后,困扰中国人已久的“道德哲学空壳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为此,他不得不拣取思想资源以建构一套“新道德哲学”。周作人的“新道德哲学”继承并发展了戴震“理存于欲”的思想,并将现代生物学、进化论的因素掺入其中,但是,他并没有解决其中的根本矛盾。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后,周作人在打破"隔膜"的精神条件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看来 ,要实现理想的人间生活,首先要做到的是"改良人类的关系",打破彼此间的精神隔膜,直到相互理解.要实现这一点,每个人在精神上要发生根本改变,要完全接受人道主义的真理,在感情上发生转变,彻底改变麻木的精神状态,培养出"爱与理解"的能力和对其他个体精神的感受能力.这些思考,对当时思想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时期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先锋 ,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如何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本文拟以他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人物和作品的品评为例 ,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13.
"五四"后期周作人提出精神沙漠化的命题,开始积极发展新的生活,并培养新的精神能力.新的精神能力包括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惊异的能力"等.周作人认为这些精神能力在中国是完全缺失的,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粗鄙、实利化的现实环境对国人精神的严重损害与社会对这些精神能力的漠视、否定,以及国人的求生意志的缺乏与国民性的严重堕落等.基于此,周作人主张从改造国人精神着手,对中毒已深的成人社会进行精神上的疗治,待精神病症得以疗救后,再以空想的作品培养这些精神能力.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在“五四”以后的著作中,曾多次谈到,五四时期他是一个“理想派”,信仰“世界主义”,“梦想过乌托邦”,具有浓重的“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分别见周作人《艺术与生活·自序》、《雨天的书·元旦试笔》,岳麓书社版)。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的堂吉诃德。这位西班牙骑士所热烈追求的,不惜为之献身的“黄金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国。因此,当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周作人和他的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15.
韩清玉 《天府新论》2011,(4):152-15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带有思想启蒙色彩,另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在启蒙问题上,他抓住启蒙的切入点———"个人"立论,与文学性质的个人化契合。周作人把文学作为个人情感的表现,尊重艺术本性。在思想启蒙与文学自律这一基本问题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为全面理解其文学观提供了一种参照;对于当下倡导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坚守文学性等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郜元宝 《学术月刊》2012,(5):117-125
周作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周氏在北京沦陷时期思想演变与心理内容的复杂性关注不够,零碎片面的事实考辨取代了心理活动的整合,以致将这个时期的周作人当作道德僵尸进行居高临下冷面无情的解剖。周作人研究遭遇瓶颈,并非周氏吞吐曲折的文风或泛滥无归的"杂学"所致,而是来自研究者心境的不自由。《北京苦住庵记》显示了木山英雄理解的"阅读周作人的自由心境",乃是将周的悲剧放在真实的历史舞台考量,明白怎样的历史合力将他推向道德深渊,因此不必让他独自承担所有罪责。"失败主义式的抵抗"原是木山英雄描述附逆之前周作人的心态,但也可以扩张为刻画周作人"作家之相"的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7.
论周作人与郁达夫五四散文观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与郁达夫以散文家的资质解读五四散文。作为五四文学的在场者与创造者,周作人注重散文主体的“性情”与“趣味”,郁达夫则瞩目文本中人性与社会性的“调和”。这不仅凸现出他们操持的散文观念的差异,而且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散文因其开放而得的多元品格。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在政治上,他曾是“五四”时代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后来却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在创作上,他最早提倡现代白话的文艺性散文——美文,并身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一生的散文创作 ,主要包括了杂文、美文、书话三大类样式 ,在时间上呈现为基本的渐进模式 ,体现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体范式的选择。如果把周作人散文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的话 ,其文体样式的转变过程是他精神结构的心灵地图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 ,对他的散文研究从五四时代开始迄今已有近 80年的历史 ,但对这类研究的整理往往混杂于周作人思想、人生道路研究的整理之中。本文从散文创作研究与散文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 ,将周作人散文研究划分为解放前 ,194 9年到 80年代末 ,90年代迄今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尤其是三次高峰 (即 3 0年代、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