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妮 《晋阳学刊》2001,(6):50-52
量刑应当严格依法进行 ,应与犯罪的客观危害相适应 ,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三者统一 ,才能实现量型公正  相似文献   

2.
吴忠希 《人文杂志》2006,4(3):52-55
公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状态,“公正”理念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对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进行配置的规范准则的意识反映,任何社会对公正标准的认识是多样的,在当代社会,发展、稳定、有序是构成公正价值评判系统的主要标准。公正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核心。当前要坚持的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只能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论出版分配机制的改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文化体制和出版行业的改革,我国出版行业分配制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级差价值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分配机制上存在"一刀切"现象,观念上存在某些特权思想等。对此,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大局观,营造稳定的环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积极深入、有效地推进出版分配机制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4.
常健 《河北学刊》2007,27(6):75-78
改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包含着双重维度,一是变革的维度,二是发展的维度。变革的效率相对于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目标而言;发展的效率相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改善的发展目标而言。变革过程的公平性要考虑三个因素:变革目标的公平性、实现变革目标的效率,以及变革收益与变革成本的平等分担,它适用过程公平的低限标准;而发展过程的公平性考虑的只是发展收益与发展成本的平等分担。变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方式是:在目标公平的前提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方式是:在公平原则约束下追求效率。  相似文献   

5.
赵凯  陈秋红 《理论界》2005,1(7):37-38
公正是行政执法观念的核心。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重视公正的价值导向,必须使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符合法的公正的要求。回避行政执法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使执法成为专权和权力腐败的工具。为了根本地、全面地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的实现,必须重视行政伦理的作用,明确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价值评价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解决社会公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在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作为政府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公共政策对社会公正的促进实际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以社会公正为目的的公共政策,二是以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政策过程。前者意指社会公正是公共政策作用于社会的结果,而后者代表政策过程本身需要体现公正的价值和原则。这就是结果理性与过程理性  相似文献   

7.
公正性是教育评价的灵魂和生命.客观公正的教育评价活动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分析教育评价公正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促进教育评价公正性的实践策略:致力于促进教育评价的目标公正、制度公正、起点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和伦理公正.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效率追求与公平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都过分强调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性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不能片面地强调效率,更不能一卖了之。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应当注意政策的配套实施,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在分配领域建立广泛的剩余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球发展的公正性应是人际公正与环境公正在新旧全球化转换过程中的体现。全球发展的公正性应该有利于“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应该有利于缩小各主体之间的差距而不是扩大差距 ,应该在全球发展中公正地分配权利与义务———使权利与义务对等 ,而全球发展不公正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与履行不公正。  相似文献   

10.
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既要看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此消彼长,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推动;流行的关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效率与公平的说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我国经济在“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公平与效率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应有充分的认识。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关于财产占有关系的思想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均田均赋”观念,也有始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于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公共占有思想。以效率原则为导向展开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新的选择:首先,所有制改革要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但也要考虑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要遏制公有私化现象的扩展;第三,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体现;第四,股份合作制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好的产权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1.
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洋龙 《文史哲》2004,1(4):145-151
平等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等范畴比较,既相近似,又有不同。这正是千百年来思想界对之论说不休的原因所在。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大调整的变革时代,厘清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间的关系,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衡量和评判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当前最大的不公正是机会的不平等.只有把社会公正作为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一方面,加强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体系的法制建设,促进收入分配的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才能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即他所谓的正义即相互性,在原则上与正义即公道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在考虑人们的行为动机时,它的要求相对较低,也更为可行。这样,它所维系的社会也就更为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确向我们指出了一条思考正义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机会平等、公平竞争与共同富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态地看,社会公平分为保证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起点平等的机会均等、保证过程公平的公平竞争以及结果的公平分配。相应地,保证这些公平实现的制度体系也分为以宪法为中心的基础性政治经济制度,它提供经济和政治权利安排的公平,即机会均等;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它提供公平竞争;以再分配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它提供结果分配的公正。小康社会不仅应该是一个富裕的社会,而且应该是一个共同富裕、全面富裕的社会,即是一个效率和公平的真正统一的社会。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制度的伦理价值:公正与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公正与正义问题就成为人们诉诸于社会制度的主题,成为评价社会结构、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公正与正义尽管有着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相似性,但却并不完全等同。公正是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正义则是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公正定罪是刑事法律运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任务,需要靠形式的定罪知识即法律的规定、实质的定罪知识即自然法与法治的理念、程序法律设置即保障实体法运行的公正的程序、定罪思维方式即解释法律的犯罪论的理论体系等要素的多元支撑,单纯依靠哪一个都不能保证公正定罪的实现,而必须依靠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在此前提下,各因素之间的契合性研究也是本题应有之意。因此,如何实现定罪公正之和谐的多元支撑是必须给予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而不仅仅是法学或道德范畴;平等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平等和公平,是与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在实现的程度上还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完整形态的社会主义公平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传统地方行政体制有效运作的内外环境 ,全面的地方行政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诉求。地方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责任行政、公正行政、理性行政、有效行政和参与式行政。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充分的理论支持、健全的政治体制、成熟的社会与市场、充足的资源储备。改革的途径应遵循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9.
高拱改革纲领述论——以《挽颓习以崇圣治疏》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天雷 《殷都学刊》2008,29(1):45-49
明代政治家高拱于嘉靖末年提出的《挽颓习以崇圣治疏》,是其主持隆庆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这一纲领全面揭露了嘉靖时期的“八弊”积习,提出了破除“八弊”的改革对策,指明了“修内攘外,足食足兵”的改革目标。高拱的这一纲领性文献,对其执政后的整顿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文书立卷按照“六个特征”进行组卷。这种传统的组卷方式 ,有其合理的方面 ,但弊病也很多 :一是组卷紊乱 ;二是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 ;三是保密性不强。因此 ,必须对文书立卷进行改革 ,采用“以事立卷”的方法进行组卷 ,实现案卷内容的单纯化 ,采取相应的装订和保管措施 ,以适应当前和今后档案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