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寨三日     
3月14日(星期五) 晴在中共云南文山地委会吃罢早飯,沿着通往中越边境的公路南行,走有六、七里,便到了石硐乡民族联合社——紅旗农業生产合作社。当我顺着小路走进这个社的寨子时。除了遇到几个老年人和小孩子以外,几乎看不到一个成年人,乡人民委員会里也是空空的,人們都下地去了。等了不久,社主任高必成和工作組的段同志都回来了。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从他们的談話里,我知道这个社是1954年春天建立的,起初只有二十八戶,现在已經是包括十二个寨子,僮、苗、彝、汉等五个民族四百四十九户的大社了。自从建社以后,年年增产,去年总产值达二十二万八千多元,每人平均收入一  相似文献   

2.
解放初期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小撮不甘心死亡的地主武装——三十多名匪徒,将亚贡村团团围住,企图消灭这个山寨中的一支新兴的民兵力量。当时,这个位于云南西北角上的德钦县的寨子里,只有十二名民兵,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紧要关头,还带着一般少女气的永忠站了出来,要求突围到解放军那里报信求援。寨子里的人担心她“一个小小的毛丫头”会白白送死,劝她不要去;但她想起解放前奴隶的生活和解放后的  相似文献   

3.
那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金黄季节里,王建林来到苗族寨子水塘村访问。苗家子弟到苗寨,自然是分外亲热。青年人找他问长问短,老年人又拉他到火塘边上“冲壳子”。他们语言无阻,感情无隔,越谈越高兴。谈到生产,就说起苗族撒种包谷,不如汉族产量高的事。老人们说:“唉!苗家生来命苦,生产永远也赶不上汉族。”王建林问大伙怎么不学习汉族的好种法?可是他们却说:“苗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嘛!”  相似文献   

4.
吴景军 《民族论坛》2004,(12):30-32
●丛林中的苗族部落秋日,我们慕名前去探访岜沙原始苗族部落。车开到从江县城,向当地人问路:“岜沙苗寨怎么走?”:“走路不用一小时,开抽完一支烟就到。”不是原始部落吗,离县城这么近“原始”成份?我的心倏地凉下来,心想有可能又沿着321国道绕坡而上,仅行驶约7见到一座横跨公路的拱门,上面书有“岜沙苗寨”字知道苗寨到了。我的疑虑顿消。挺拔参天,绿色醉人。远远望去,袅袅炊烟,间或传来时光似乎已来到寨边,坪子里站着三三两两的穿着独一中年汉子走过来,笑着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欢迎来到岜沙苗寨!”我惊奇,山里人能操如一小伙子夹杂着方言…  相似文献   

5.
“怎样响应党的号召呢?”自农业生产运动在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寨子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后,60多岁的扎妥就盘算着。后来,他想到寨子附近那个小荒山头,就决定把它开成梯田。有一次,扎妥和村干部李张发出去干活,把这件事提了起来。李张发一听,高兴地说:“阿叔,这太好啦!在我们这里要想增产,开梯田是个很好的办法。”“是啊!照过去那样砍树烧山、刀耕火种,一年种一年丢的办法,要想大增产就难了。”“我们寨子水源多,把山地变成梯田是有条件的,就是寨里的人有的还信心不足,只要你做出个样子来,大家就会跟着干的。阿叔,不要怕,有困难我们帮助你!”“我怕什么!如果怕,我就不这样想了。”扎妥很自信地说。  相似文献   

6.
沈丽 《中国民族》2013,(7):6-12
潘年英,侗族,人类学家,出生于贵州省,现任教于湖南科技大学。多年来。潘年英一直关注贵州高原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注重对这些寨子的历史文化研究,更心系今天依然生活在寨子里的人们。潘年英将田野调查与现实采访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古老村寨动人的人文画卷。让我们走近潘年英教授。走近那些他心里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寨子。去感受和触摸别样的文明。  相似文献   

7.
严国健 《民族论坛》2008,(12):58-59
<正>他是苗寨里成千上万农民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他是苗寨里身患残疾农民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他是绥宁县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血性汉子。他只有一只健全的手,但他却用这只擎天的"手"让荒山披上绿装,把脊岭变成"银行",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是谁?他就是湖南省绥宁县长卜子苗族乡植树育林领头雁——苗族农民刘文忠。  相似文献   

8.
数月前的一天,我和单位同事下乡到马头山村委会公干,本想办完事返回,却听说距本村不远的黑箐龙彝族村寨这一天正好过传统的花脸节,于是便兴致勃勃地赶了去。 一进黑箐龙彝寨,便有位老大娘告诉我们,小学校里有演出,周围寨子里的文艺队都来了。我们中有个女孩,大概对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场景有表达自己身份的不同方式.以一个北川县青片乡的羌族青年为例:在他生活的寨子里,他"以某家的人"来表达自己;当他走出寨子与邻近地区的羌族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说"我是青片的";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去过海南岛,没有到过黎村苗寨,但是广东民族歌舞团的音乐舞蹈,却把我带到了美丽如画的天涯海角,使我看到了黎、苗族兄弟姐妹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生活得如此美好幸福。这些具有浓郁时代生活气息、泥土芳香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所进发出的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美的光辉,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我,使我得到了一次丰富的审美感受上的满足。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生活的直接模拟或是照镜子似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对生活进行集中、  相似文献   

11.
10月19日,杨静仁同志离开了我们。在深切怀念杨静仁同志的时候,20多年前陪同他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的情景,又涌现在我的脑海。    那是1979年秋冬时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的杨静仁同志来湖南视察民族工作。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我有幸在原省革委副主任、省民委主任石邦智带领下,陪同杨静仁同志深入到湘西的土家苗寨。在10多天的视察中,杨主任那平易近人、耿直正气、热爱民族工作、关心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我,影响着我。我们是乘汽车去湘西的。那天,当我们在大庸(现张家界…  相似文献   

12.
河头是个不足30户人家的景颇山寨,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如今出来上学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一直没回河头看过,河头如今变得怎样了呢? 年初,河头的几位乡亲和表哥到县城赶街,执意要我和他们回河头去看看,我便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和他们一起上了路。一路上几位乡亲和表哥不停地给我讲这讲那,在快进寨子的半山上,表哥指着路下的山田告诉我,那是他的责任田,靠洼子的那个鱼塘本来也是一坵秧田,因为老是被水冲,便干脆改成了鱼塘,塘里放着的埃及鲶鱼有的都一斤重了,不久就能放水卖鱼。田边一群牛正悠  相似文献   

13.
四寨子的族群演变--一项族群社会学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寨子是历史上在今青海同仁县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移民聚落,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群体涉及今天的保安族、同仁土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把族群的演变放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中,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建立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族群归属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做长时段的历史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四寨子族群演变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族群演变现象主要始于元末明初,止于同治年间,但也涉及到建国以后的民族命名和识别。  相似文献   

14.
一个黄昏的时候,我从允景洪到流沙河对岸的一个寨子上去。因为贪图走近路,所以需要趟过流沙河。我走到河边,卷起裤筒,斜逆着不深但还湍急的河水,一步步小心地向着对岸趟去。当我刚涉过中流,忽然听到“唰”的一声,似乎有一个什么东西落在我的前面。猛抬头看去,原来是有人在对岸上撒网打鱼。“这样浅的水能有鱼吗?”我上了岸以后想看一个究竟。这个人,缠着白色的头布,穿着无领的对襟短褂,肥大的蓝  相似文献   

15.
冰凌花     
雪下得越发紧了……我离开天澄海碧的军港,随车爬上一座边防前哨的高山.越往上走,越觉得心慌气短,耳膜压得难受,便无心去看四周景致,单知道那是一色的白. 到了山顶,只见人迹罕见,贫瘠荒凉.峭厉的山风呼呼刮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旋转飞扬.一个“高山大兵”从我身边走过. “同志,头一回到这儿来吧?”一个走过的战士忽然回转身来问我. 咦,怎么是个女的……  相似文献   

16.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很胖很胖的姑妈,从很远很远的寨子中来,这便是我很小很小的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时光。 在父亲的厉声喝斥下吃完晚饭,又在母亲的轻声絮叨中冲完凉,姑妈便慈祥地拉着我坐在庭院中很矮很矮的竹椅上。她穿一件极宽大的香云纱衫,摇着一柄很大很大的葵扇,挥赶着聚集在我们头顶上盘旋和环绕在脚下飞舞的蚊蚋,那是些并不咬人的“蜢虫儿”。姑妈一边挥,一边喃喃地念着咒语般的歌谣“蚊虫蚊虫滚──啵!滚到山坳去吃喝,莫进我家老堂屋,火塘旁边要盘歌。”说来也奇怪,那些蚊蚋们竟如着了魔似的散去,天边的火烧云也渐…  相似文献   

17.
结识刘鸿洲,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我刚从部队回地方搞新闻报道。一位文学青年、回乡生产的苗族朋友来我住处看我,与他同来的一个宽肩膀的年轻人,一身家织布的对襟苗衣,握手时分明感觉到的那两手老茧,使我料定他是同寨子的后生。经过介绍,方知这位新朋友叫刘鸿洲,一个在苗山务农的知青,土家族,一个美术爱好者。我瞧着这个抽着呛人的草烟叶子的人,怎么也无法与美术挂上钩。三个人在烟雾中闲聊,话题马上扯到文学方面去,现在流行的叫“侃”。我不曾想到,那位比我的农村旧友更显得士气的新朋,在侃中却透出一股灵气。我没有见…  相似文献   

18.
怒江过溜索     
22年前,当我坐了4天汽车又徒步7天来到高黎贡山工作时,立刻被奔腾的怒江激流上那一根根溜索迷住了。过去,我从未见过这玩艺儿——一根绳子成了连接大江东西的桥。望着风驰电掣般飞行在溜索上的人们,惊叹之余又捏一把冷汗。那时,过溜是干部下乡必具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爬山、过溜、炸包谷花)。了解溜索、学过溜,是我们新来工作的干部的必修课之一。溜索是居住在高黎贡山的兄弟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怒江和独龙河两岸,临江有寨子的地方都架有溜  相似文献   

19.
苗歌石头寨     
每逢亲朋好友来到湘西,他们就指明要到苗寨去看看。苗寨,这个在现代化社会中显得古远而简朴的地方,却如此让人迷恋,正是因为它的古远。湘西自治州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苗寨众多,齐心村是其中之一。齐心村位于吉首市社塘坡乡西南部,距州府吉首城区约26公里,属云贵高原边缘的腊尔山地区,是一个总面积仅有2.8平方公里的纯苗族村寨。全村有78户人家,人口328人。  相似文献   

20.
苗歌石头寨     
<正>每逢亲朋好友来到湘西,他们就指明要到苗寨去看看。苗寨,这个在现代化社会中显得古远而简朴的地方,却如此让人迷恋,正是因为它的古远。湘西自治州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苗寨众多,齐心村是其中之一。齐心村位于吉首市社塘坡乡西南部,距州府吉首城区约26公里,属云贵高原边缘的腊尔山地区,是一个总面积仅有2.8平方公里的纯苗族村寨。全村有78户人家,人口328人。走进齐心村,仿如走进一座石头寨堡。石头屋、石板路、石门、石桌、石凳、石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