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雪欢 《兰州学刊》2004,(2):115-116
法律职业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上层建筑 ,具有相对独立性。培养公众法律意识是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的内源性基础条件 ,其中包括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和对机关干部人员的普法教育 ,二者不可偏废。塑造职业群体法律意识对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具有提升性净化作用 ,具有更高层次的内涵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历了从传统型人治社会到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中国法律意识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的确立阶段、"从守法到用法"的觉醒阶段和"从立法到良法"的成长阶段。这三个阶段既体现了中国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前,普法教育正在全市逐步展开。为了加强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普法教育必须十分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本文结合本市部分地区的调查,对当前普法教育中的某些形式主义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普法教育作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民的法制素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法制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综合观察和思考,认为当前要把对公民进行“依法护身”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其理由是: 一、对公民进行“依法护身”教育,是唤醒公民法律意识最有效的途径。普法教育只有提高公民学习法律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普及法律常识,让每一个公民学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当前我国四化建设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许多学校、机关、工矿企业和街道里弄以多种形式,开展了普法教育,受益很广。那么,公安人员是否也是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6.
农村干部法律意识之现状及对策□陈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干部法律意识的现状在全国已经进行“三五”普法教育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都有了普遍提高,根深蒂固的“人治”、“权力”等观念都受到猛烈冲击,依法决策、依法治村、依法办事、平等、服...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社会的法制是否成熟完备,不仅表现在其是否有完备的立法机关、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有力的执法机构,而且还应表现在所有的社会公众是否都能知法、枉法、守法.故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党和国家在加强立法与执法的同时,大力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在顺利完成“一五”、“二五”两轮普法教育基础上,目前正在启动第三轮普法教育.纵观已往普法教育实践,成绩是显著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普法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在全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建立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深入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基础;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重要环节;党委重视和加强领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是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方针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依法治国战略方略的贯彻实施,使1998年重庆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普法教育等民主法制建设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全国人大做出<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来,"普法"教育已进入"四五"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得到了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意识的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有关领导部门在总结时认为,我国的普法教育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构建法治秩序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而法律意识作用的发挥又受到其中的道德评价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方面,法律的道德评价都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评价水平,对构建法治秩序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技的要求、认识和态度。 一个国家可以有统一的法律体系,但其公民不可能都有统一的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藐视法律,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就是最好的注释。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就取决于人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执政党的法律意识水平。社会主义法律代表人民的法律要求,它代表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讲,社会主义法律是能够得到人民遵守的。但是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识指导下实现公民的法  相似文献   

13.
刘娟 《天府新论》2011,(4):156-159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学生的管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和学生的成人成才联系最为密切的人。近年来,高校与学生管理纠纷增多,并越来越复杂化,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最近的管理者,其本人的法律意识常常决定了纠纷的产生和纠纷处理的发展方向。研究辅导员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有助于辅导员了解法律意识的真正含义,有助于辅导员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和辅导员避免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风险,有助于减少高校与学生管理的纠纷,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认识、期待、评价等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守法、执法的自觉程度。为了实现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消除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就必须大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普法教育是实现山区稳定基础性工作,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新旧体制更替的形势下,要化解纷繁复杂的矛盾,确保山区大局稳定,普法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一、山区社会治安的特点决定了普法教育的紧迫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致使山区社会治安呈现特殊的难点。这些难点,有的长治难除,有的甚至在新形势下出现新情况而愈治愈难。其主要原因就是过去的治安只治标未治本,没有着力在提高山区群众法律意识上下功夫,因而造成治安工作水平不高,山区大局难稳。概括说是“三多两差”:一是历史隐患引发的矛盾多。山…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了法律信仰的主观心理状态和主体行为的客观化过程两个方面。由此,法律信仰形成的机制涉及内生性机制与外生性机制。法律内生性机制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根本前提。构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生性机制后,就应当创立相应的外生性机制,使二者相辅相成促使法律信仰形成。但是,在法律信仰形成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政府的法制宣传及守法观念、法的运行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及守法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普法教育的实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阶段,法的正义价值实现的阻却因素主要有:法的正义被滥用、监督体 制不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等。而要实现法的正义价值、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则必须 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实现立法正义、执法正义、司法正义、守法正义 和法律监督正义。  相似文献   

18.
盛清才 《中州学刊》2006,(2):129-131
依法治教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呼唤。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理念;加强宗教法制建设,健全宗教法律法规;深化宗教普法教育,引导群众知法守法;强化宗教行政执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宗教执法监督。惟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宗教工作的法治化,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但依然存在自觉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强、重亲情轻法治、重关系轻法治、重权力轻法治、重权利轻义务等思想意识问题,影响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培养公民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法律资源可以促进和保障西部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对西部及民族地区投入的兑现,保障国内外资金和技术进入方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克服我国现有民族法制体系不够完善、民族地区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不利因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充实我国民族法律资源,贯彻自治法、用活自治权,严格执法、强化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民族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