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初,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海外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批留学生率先筹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党的创建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骨干。从这一角度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视为20世纪初中外文化交流的政治结晶。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对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留美生入主中国社会学界 ,成为传播并发展社会学的主力。他们出版了大量的译著或专著 ,系统地引进西方社会学知识 ;创设了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 ,并开设扩充社会学课程 ;创立并创办了专业性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 ,使社会学趋于规范化、独立化、纵深化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 ,他们还就社会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从而为此后的社会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期,留英学生在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对外努力翻译儒家经典、宣扬中国文化精神,撰写以中国为题材的学术学位论文,译介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译介中国现代文学,传播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传授汉语知识,介绍中国本土宗教,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已构成20世纪上半期中英跨文化交流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这说明即使在国势积贫积弱、文化交流有逆差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也没有中断走向世界的步伐,而且在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后生命力更加旺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20世纪上半期留英教育平稳发展的产物,也体现了留英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责任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条件,同时一战前后弥漫于欧洲的西方文化衰落心理为留英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53-159
20世纪初,日益崛起中的美国意图争夺在华领导权,但美国政府依然推行限制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严苛政策,一些美国民众也存在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推行庚款留学计划,为美国赢得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好感。美国高校拓宽招生渠道,并在学费、学业管理和课外生活等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美国商界和基督教会的民间关怀也改善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多元化以及多层面的管理与接触,美国成功地以无形手段,拉拢了中国青年精英阶层,传播了美国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初由留日学生开始传入中国,其中1898-191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时期;1917-192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期;1927-193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期;1937-1949年为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高潮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不久,就开始影响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试析营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企业营销,应该说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2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多数企业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营销是仍然走以模仿为主的道路还是走以创新为主的道路呢?对此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营销创新,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由史料考察,20世纪20年代苏俄教育导入中国的主体为早期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的记者、留学生和来华的苏俄人。该时期苏俄教育的传播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苏俄教育的传播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联系的,苏俄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宣传影响教育的引入,当时中国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各取所需来传播的,只是初步导入苏俄教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之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旧更替加快、中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剧变的社会环境对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产生提供了际遇.危亡时局激发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史学出现,而新的史学研究视野及理论则直接导致了法律史学的产生.清末的法律改革则加快了近代中国法律史学产生的步伐.此外,西方法律史学的引进与传播则给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创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兴韵 《学术研究》2004,(1):115-119
伴随着西方各种教育学说的纷纷涌入,19世纪末,作为综合教育各学科普遍原则的教育哲学也传入中国,到20世纪中期为止,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教育学者先后翻译、编辑了多本西方教育哲学著作,许多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哲学一科,杜威等西方教育学家也来华访问,各种教育刊物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探讨,不仅推动着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传播,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断了近30年的西方教育哲学的传播工作又继续进行,并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末起,近代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以变革传统道德及其教育,但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近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才系统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杜威、涂尔干和康德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使传统的修身教育向着进步主义德育转变,而几乎同时传入的涂尔干道德教育学说和康德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德育观,不仅对此进行了修正,而且也使国内德育观念趋于多元化。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均为当前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戴晓华 《云梦学刊》2007,28(2):14-18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渐渐被新型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代替。作为过渡性文本的《文学研究法》体现了当时古代文论在大学教育体制中向现代文论转换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哲学思潮,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在“五四”运动时期,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对封建旧制度、旧化的思想武器,70年代末至肋年代初,它成为流行于中国青年一代中最时髦的哲学,现阶段,它又为我们克服现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主宰一切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最早发生在英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哲学主要是在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和进化论等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并与之融为一体的实证主义运动,它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后一阶段的哲学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输入的德国唯心主义,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绝对唯心主义运动.这两个阶段的哲学发展都处于从近代到现代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复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早年与清学正统派学术结下了很深的渊源。虽然他一度信奉、鼓吹康有为的政论式今文经学说,但由于治学路向的差异,梁启超晚年逐渐逸出今文经学,表露出一种向清学正统派复归的趋向,尤其他弃政从学以后这种趋向更加明显。这一文化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血脉相通的联系,而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也正是以回归传统学术的姿态走向了现代学术,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5.
象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自诞生伊始,就有了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客观事理和主观认识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以象征意象来暗示表现抽象的意义。艺术家将透过生活表面现象所领悟到的形而上哲思作为艺术表达的最高目的。作家们运用超实主义创作方法,精心营构出蕴义丰富的象征意象世界。20世纪是象征型艺术的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意性,这反映了西方精神危机下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形而上探求。  相似文献   

16.
从构词上说,道德无疑是汉语词,但因近代西学的引入以及假借日本而获得的新学,道德概念逐渐起了变化。古代中国传统道德的含义主要是伦常名教,与修身养性有关,其功效在于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所以,道德成为了传统中国思想的根基,近代中国如何看待道德、如何改造道德的激烈争论也源于此。20世纪初,人们开始采用西方心理学、哲学来解释道德,道德的学理色彩加重,逐渐将它与人格、心理活动、社会风俗等现象联系起来,使道德具有了新内容。民国以后,在国共两党的论战中,道德被全面政治化、社会化了,道德的相对性、工具性也由此被突出,人们在道德上的理性、个性化的思考日渐式微。道德作为学科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一重大理论问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在这一领域有重大突破。张先生提出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沉沦的“谷底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并就张先生中国近代社会沉沦谷底在 2 0世纪头 2 0年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沉沦的谷底在 19世纪 2 0世纪之交。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轨迹作了较为形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吴亚娟 《齐鲁学刊》2008,12(2):138-140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理念是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但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并未像日本文坛那样形成典型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国文学环境的独特性使自然主义经过改良后成为诠释启蒙文学观的载体。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提倡自然主义,是试图用自然主义来克服写实主义"不忠实描写"的弊病,将它的某些法则加以改造而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20.
宋剑华  晏洁 《云梦学刊》2006,27(6):93-9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所发生的那场思想论争,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把本应该属于"五四"启蒙话语范畴的见解分歧,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去加以定论,故而从本质上遮蔽了两者论争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思想交锋,集中体现着东洋派留学生与西洋派留学生的不同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对于现代性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反映着转型期精英知识分子的矛盾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