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产生了一股隐逸闲淡的情调,形成了与初、盛唐不同的心态.这是中国文化、文学、美学史的一次重要转折和变化.它的形成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隐士,二是诗僧,三是半僧半俗的士大夫文人,四是表面豪华、内含平淡的显贵权要.从而体现了宋代初期的心态总特征,完成了从外扩到内敛的心态转换,对文学和审美创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霞 《中州学刊》2004,(3):120-122
唐代以前,士人隐逸多出于对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全身远祸的需要.他们或远离尘世,采取苦行僧式的山林之隐,或栖迟园林、寄情山水,以此抒发内心的苦闷.唐代相对宽松温和的政治环境,使士人们不必用隐逸来对抗社会.文人们可以在社会与自然、政治与田园以及自我的精神领域内找到一种平衡,产生和谐的心态,从而完成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唐代是园林建筑史上富有艺术才情的时代,其清幽澹雅的文人园林展示出这一时代独特的隐逸情韵.唐代城郊园林的大发展,调和化解了仕与隐的矛盾,为唐代文人的"吏隐"提供了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南渡词人的隐居心态是复杂的、动态的。他们焦虑于乱世,却无力去拯救。他们心仪东坡的超脱,却无法学着去安放心灵。另外,“客居”的独特身份和情感体验赋予他们敏感多思的性格特点。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也促使他们寻求心灵的归宿。最终他们选择了陶渊明,以渊明精神为力量化解自己的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关注的是他沉郁雄浑的诗歌风格,而对其闲淡风格的诗歌很少谈及。事实上闲淡风格的诗歌贯穿陈与义的一生,因此我们只有在其营造的宁静、闲适、淡泊的审美氛围中才可以真正的解读诗人。  相似文献   

5.
宋代为防止文官专权,采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和台谏监督弹劾制度,朝廷官员被贬谪、流放是其政治生活中如影随形般的常事。但由于宋代实行优渥知识分子的政策,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因素的影响,被贬谪的文人士大夫的谪居心态与前此历代有明显的不同,其谪居心态一般都比较稳定、平和,不走极端,并且总能找到各种方法来消解谪居的苦闷,调节自己这段人生低谷时期的心态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因为受个人心性、思想观念与时代环境的交互影响,孙犁的隐逸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从逸到隐最后转空的路向。孙犁早期逸而不隐,主要表现为抗战年代的"荷花淀"式的逸性创作;中期因为环境改变转入苦闷孤思状态;晚期隐的倾向明显,主要表现为"文化大革命"衣书避世式的行为,最后阶段进入空寂状态。孙犁主要有着儒家的独善退守兼及道家的自然虚静、佛家的破执空寂的隐逸观念,并影响到其创作基质。  相似文献   

7.
作为著名而又有着悲剧性命运的诗人,谢朓在诗中表达了相当强烈的隐逸愿望,并在出使宣城时,用诗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隐于郡斋的吏隐形象。他的隐逸希企及其隐逸诗作,既有他个人的成因与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隐逸文化的重要特点,并为后世的隐逸文学和山水文学确立了一种重要的诗体范式。  相似文献   

8.
宋代立国之初 ,即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裁抑武臣 ,优渥文士 ,高其官职 ,厚其俸禄 ;同时 ,改革并完善科举制度 ,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士人的仕进之路大为改善 ;而城市和商业的发达又拉动了社会文化 (特别是俗文化 )的消费。于是 ,文人士大夫的享乐意识膨胀 ,纵情享乐之风炽盛。与之相应 ,文学创作中“感士不遇”这一传统主题被淡化 ,而“艳科”词却在世俗享乐之风的刺激下繁荣起来。但是 ,宋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又束缚、压抑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精神。为缓解这种压抑和束缚 ,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文人士大夫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与个性自由的追求进行重新整合 ,既重外部事功 ,又重内在修养 ,勇担道义与随缘自适并行不悖。相应地 ,宋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与享乐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李亦辉 《北方论丛》2023,(6):100-113
古典小说里人物的命名,寄寓着作者的褒贬好恶,《红楼梦》以“玉”为“红楼三玉”命名,一方面表明其外美与内美兼具的特点,一方面喻示其凡俗性与超然性并存的品性,而内美与超然的一面,是“三玉”隐逸人格形成的心理文化基础。就隐逸形态而言,“红楼三玉”可归于市隐、心隐之列,贾宝玉隐于闺阁,林黛玉隐于诗书,妙玉隐于佛门,大观园是使其隐逸人格得以充分现实化的世外桃源。“三玉”的避世情结与隐逸人格,是对世俗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疏离与逃避的结果,因而也不断受到世俗社会的诋毁与打压,最终皆以悲剧收场。“三玉”的人生悲剧,是在已然丧失了活力与包容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下,追求性灵自由与生命超越的个体欲做隐者而不得的人世悲歌,足资“齐家”“治国”者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0.
祝尚书 《文史哲》2004,2(2):99-106
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科举束缚天下英俊,使之归于一途,使举国沉溺于时文,使士子除科名外,对其他则"集体冷漠";科举制度的严密和完善,使任何哪一个人都无法直接决定士子的命运,于是,"科名前定论"产生了,科名主于"神",甚至连考题都主于"神";在此前提下,士子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乞神、求巫、乞"先师";这种科名前定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人志怪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贰臣是一种人格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儒家忠君思想观照下的产物,与传统的华夷之辨相关。在地域上,表现为南人北仕;在民族上,表现为汉族士人出仕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时代的不同,仕金宋人作为贰臣,有着独特的心态,其人格特征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对金代初期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两宋时期堪称江西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对于出现在宋代文坛中的这种"江西文学现象",宋代文坛及后代文坛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宋代出现的"江西文学现象"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和后代文坛关注的热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江西文学家在两宋时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从历代关注的角度来看,既有文学的,更有地域的.  相似文献   

14.
曹志平 《齐鲁学刊》2006,(1):135-139
苏轼的“归隐情结”,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往往以政治失意为媒介,导源于身心相离的倦客心理。剖析苏轼“归心”与“壮心”、“忧心”、“倦心”动态交织的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3,(3):121-124
唐五代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主观色彩 ,透过小说文本 ,可以触摸到作家微妙而复杂的创作心理。有唐一代 ,士子的文化心态存在着嬗变的轨迹。从小说作品来看 ,初、盛唐时期 ,士子表现出乐观、自信、自豪的心态 ;到了中、晚唐 ,归隐心态、怀旧心态、空幻心态以及避祸心态在小说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唐末五代 ,文士希冀侠义之士扶持正义、铲除邪恶 ,于是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论词绝句的发展流变脉络大致可概括为:元明两代为孕育衍生期,清代前期为成长发展期,清代中期为全面繁盛期,晚清时期为成熟深化期,民国年间为继续流衍期,新中国以后为余光流彩期.其总体上呈现出前端细长不显,中段肥大丰满,后部纤弱不继的结构形态.传统论词绝句的衍化流变特征大致表现为:在总体上呈现出发展由慢而快,数量由少而多、又由多而少,规模由小而大,内在系统性不断加强,螺旋提升然后又复趋于"玩赏","内敛性"特色比较明显.它与词话、序跋、词选、评点等一起,共构出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丰富内涵及完整体貌.  相似文献   

17.
防卫权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为使自己、他人、公共及国家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急迫的不法侵害,在公力救济无法及时实施时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有效反击的权利。防卫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定的权利,是社会合法权利在特别情形下得以及时救济的一种特别方式,是对国家刑罚权的有益补充,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有益行为。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防卫权必须具有取得的合法性、目的的正当性、客观的社会排害性及其实施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18.
【内容摘要】腐败问题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魏剑关的官场小说《步步为局》,分析赌博心态与腐败行为的内在联系,指出赌博心态的严重后果,提出从法制、道德教育以及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远离赌博心态,预防腐败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经营型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价值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营型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异质性、难以度量性等特征 ;经营型人力资本的价值是在特殊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通过学习劳动创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苏维埃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强调文化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文化机构实行政府宏观指导、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方式。苏维埃文化受俄国革命文化的影响,二者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其基本特征延续至今并蕴含于当代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