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复译成为翻译界一种普遍的现象。目的论的三个翻译原则证明了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翻译目的的相异,接受对象的不同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4.
文化典籍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外译对象在选择性中体现丰富性。史学典籍外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典籍外译则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典籍外译在曲折性中体现发展性。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汉语翻译人才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包括儒学经典、佛教文献、史学典籍以及文学著作等在内的文化典籍,译介到诸如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活动。本文中将以我国史学典籍以及文学典籍为重点,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及现状,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6.
藏族翻译文学作品《云使》简介孙全寿藏族自公元7世纪创造文字以来,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为己所用。不但将汉族的不少作品译成藏文,而且还将印度的不少佛教经典和文学作品也译为藏文,从而为丰富、发展藏族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据说,第一个把印度的驰名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难,译成标题既需生动传神、紧扣原作内容主旨,又要力求简洁凝练,还需兼顾 译入语文化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译成标题要有文学性,具有文学审美功能.要做好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就 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制定需要以上述文学作品标题的特征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运用及两种英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中常见的现象。模糊语言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思对《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处理各有所长,他们成功的译例为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在译介文学作品时可使用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此二法谁主沉浮?在翻译界有争论。笔者认为,在译汉语文学作品时应以异化为主,因为这有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本文以杨译《儒林外史》为依托,从五个方面探讨分析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时的文化翻译,即①生态文化;②语言文化;③社会文化;④宗教文化;⑤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1.
《妙法莲华经》是在中亚、东亚、东北亚广泛流传的大乘佛教经典。在中国汉传佛教史上,主要有三个译本,即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和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是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高宗时期的不断修订而成,所以没有署名具体的翻译者,在唐高宗咸亨仪凤年间(671-679),由皇家书手抄写,流通全国,成为其后所有抄本和北宋以来署名鸠摩罗什翻译的官私刻本的祖本。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中国译学界,不少理论书籍和文章中都存在着概念模糊、词语歧义、类属不辨、自相矛盾、以偏概全、妄下结论等逻辑谬误:如"意义不确定""文学作品=诗""自译=自残""翻译=改写"等等。这些存在逻辑谬误的论断在当今翻译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对广大学养尚浅、判断力不足的青年学子造成了误导。事实上,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意义不确定"是个可自证其伪的判断,"文学作品=诗"是属种不辨的划分,"自译=自残"属于错误类比,"翻译=改写"则是个因过度概括而导致的伪命题。由此可见,中国译学界需要重视和加强逻辑思维,青年学子读书不可尽信书中之言,而应该运用逻辑思维,仔细推敲,用心思量,辨伪求真。  相似文献   

13.
怎样才能把英语译得好,译得通顺,易懂,有一些翻译方法值得我们了解,以便尽量翻译得准确,完整,明白.本文就一词多译、贴切搭配、承上启下、分化及组合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所涉及的这几种翻译方法的原因及目的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每个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难,译成标题既需生动传神、紧扣原作内容主旨,又要力求简洁凝练,还需兼顾译入语文化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译成标题要有文学性,具有文学审美功能。要做好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就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制定需要以上述文学作品标题的特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佛教经典流传到中国,最先并非直接的梵语原典,而是经由西域各国的所谓“胡语”翻译而来,从胡语译成汉语后,往往失去梵语佛典的初本面目。在佛教经典传授的初期,传授者采用“格义”的阐释方式,把佛教术语与中国本土固有的概念相对应,以期很好地理解经义。魏晋之际,随着一经多译的大量出现,“合本子注”的形式不但为佛经翻译和阐释带来了方便,使佛经更加中国化,而且还影响到其它古书的注释,最终确立的“集注”体成为注释学上最重要的体例,古代有名的注释典范之作,大都采用“集注”的形式,注释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在其哲学代表作《知识论》中,设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问题,从哲学家的视角开创性提出了译意和译味的概念,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维范式。通过分析译意和译味的哲学基础,系统梳理了金岳霖翻译思想,并对其思想中有关文学作品可译性限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译论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和文化学两大转向,引领译论研究潮流。相比之下,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却毫无特色。其实,西方译论研究中的诸多论题如翻译本质、翻译功能、文化翻译、翻译批评等鲁迅在20世纪早期就多有论述。因此,重新解读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格是否可译,是翻译界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风格的可译性,从幽默故事、诗歌与对联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选出优秀的例子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理论一直被译界看作为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本文分理解和表达两部分讨论了巴氏理论与文艺学翻译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的基本主张 ,并得出结论 :巴氏理论不仅仅是语言学翻译理论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它同文艺学派的主张几乎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