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有很多,但史料记载显示这一故事的男主人公其实另有他人。历史上唐寅的生活中既无点秋香一事,亦非全然是诗画艺术。晚年时陷于经济窘境而郁郁寡欢的唐寅更与故事中的“唐伯虎”相差甚远。唐寅身上带有浓重的放荡不羁的名士风流是“点秋香”故事被移接在他身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几十年来范蠡研究的总趋势 ,指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范蠡的籍贯、故乡予以考实 ,认为其籍贯为楚宛地三户邑 ,即古之丹阳 ,属于南阳郡。在此基础上 ,探求了南阳之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楚始祖鬻熊及姜太公吕尚——对范蠡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而探明了范蠡思想深远的历史渊源 ,为探求“黄老之学”的产生、形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3.
冰夫 《新少年》2010,(7):82-85
(甲、乙从两侧同时上台) 乙(看到甲有些凉喜)哎,同学,暑假快过去一半了,一直没看到你。 甲(得意) 是啊,我最近很忙。 乙 忙什么呢? 甲 忙着学画画呢。 乙 能问问吗,您的老师是哪位?  相似文献   

4.
吴野 《金陵瞭望》2009,(7):68-68
萧平是名闻遐迩的书画家、鉴赏家、艺术理论家,堪称南京艺术界领军人物之一。我与他神交日久。渐渐觉得了解萧平这个人,应当越过他的国画、书法、论著乃至鉴赏上的成就深入到他的人品。作品与人,人品为上。  相似文献   

5.
我国绘画史中,诗与画的关系往往表现为诗境与画境的关系,二者统一于艺术思想的追求.诗与画的关系贯穿于每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诗与画的结合点各不相同.诗画是在忽略其栽体、关注其精神内涵、追求共同的意境的基础上结合为一体的.诗与画仍有着不同的形式,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诗与画虽然相通,但各有特征、功能以及界限,不能将诗等同于画.只有诗画相辅相成,将有画境的诗与画结合,达到共鸣的情绪,形成艺术家独创的意境,才构成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6.
论全景画     
全景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进入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于美术范畴,并与建筑高度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文章着重论述了全景画从始至今的发展及中国全景画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论全景画     
全景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进入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于美术范畴,并与建筑高度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文章着重论述了全景画从始至今的发展及中国全景画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8.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它们在电视中哪个更重要?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时,理论界便开始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尤其是在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研究时,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现代工笔画在色彩表现、颜料研制、开发等方面,部分地借鉴和吸收了日本画的相关色彩元素,使中国工笔绘画的色彩表现能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对日本画的历史演变进程、近现代色彩表现形式和材料技法进行简要概括,并对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日本绘画给中国工笔画提供的借鉴作基本分析,借以说明中国工笔绘画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和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实现自身更大的提高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以系统论观点分析引发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互斥机制,进而阐述了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是互补机制,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1.
扬无咎是南宋初期著名墨梅画家、词人、书法家,其词、画、书法尤为人所称,时有"逃禅三绝"之誉。其词清丽婉雅,格调殊工;其画清淡野逸,格高韵深。以《柳梢青》与《四梅图》为代表的词画艺术,真正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极高境界,并将词、画、书法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词人刘克庄、周密、陈允平,元代诗人虞集、张雨、柯九思,明人文徵明、文嘉、徐守和、徐贲,清人宋荦、宋韦金,乃至乾隆皇帝等,或题跋、或追和,蔚成词坛画苑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论画诗记述了不少当时的绘画作品,是唐代绘画的记实,反映了唐代绘画的盛况和风貌。杜甫的论画诗也是形象的画论,通过对画家、作品的赞颂,阐明了诗人师法造化、以形写神、取舍剪裁、精心构思等艺术主张以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在论画的同时,常常言及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注入无限的神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对画家的不幸遭遇则深表同情,也流露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的郁愤之情以及向往山林之意。  相似文献   

13.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画松高手首推潘天寿。潘天寿画松从构图、形体、笔墨、画幅尺寸等方面形成了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技法上、精神上超越古人。他画的松是奠定他20世纪大家地位的又一块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画派(VenetlanSchool)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画派,在16世纪达于极盛。此地艺术家的作品长于用色彩表现光色交融的田园风光以及强调官能性的女性裸体,尤以诗意画(poesie)这一主题最能代表威尼斯画派的特色。从主题、风格诸角度对诗意画进行读解,探寻诗意画的发轫与演变。以威尼斯画派代表性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为例,重点阐释分析该类型绘画的形式语言特征,井兼以社会学的视角考察16世纪的威尼斯社会文化,论证威尼斯贵族的艺术趣味与威城宽松的社会氛围如何影响诗意画的审美走向,从而揭示威尼斯艺术家藉诗意画这一类型进行的艺术探索影响了17世纪之后的西方绘画艺术并孕育了现代绘画的形式主义观念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大众图画艺术的形式语言是大众图画艺术信息传达与情感表达的一个方面,主要在图画与文字的关系、图画的独立性、图画与整体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幅图画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就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夏塔图出土的一幅吐蕃棺板画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近年出土的粟特石棺画与吐蕃棺板画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画"是《周易》哲学的重要范畴。伏羲以天地之道、自然之法为依据画了"一画",太极的理念就都概括出来了。不是"一画"之外还有其他的"一画",也不需要其他人再设立一个另外含义的"一画"。"一"不是形而下的万有之数,而是形而上的太极之道。石涛把"一画"复杂的哲学原理运用到画论中,将哲学的范畴、辞句、原理转换、仿用、重组为画学的术语、概念、定义,发挥了"后天为用"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