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口流动、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的省域数据,从四个截面考察人口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健康状况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动通过直接与间接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外流与老龄化均不同程度刺激、助长了农村居民消费。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适度发展老年产业、规范和鼓励农村人口流动为现时期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家庭储蓄需求模型和家庭生育决策理论等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渠道,并利用2001~2009年中国农村省际面板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少儿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率显著负相关,农村老年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率显著正相关,而农村人口性别比系数的稳健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杨庆芳  张航空 《西北人口》2014,(2):115-118,123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在北京海淀组织进行的“2010年海淀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口的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个人消费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花钱谁做主、经济状况自评对个人消费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自评和居住方式会对老年人的家庭消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徐媛媛  孙浩  燕彬 《西北人口》2016,(5):112-118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扩大内需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基于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研究了西北五省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北五省农村少儿抚养比和农村老年抚养比均与居民消费呈同向变动关系,有效地支持了生命周期假说;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则呈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居民消费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1~2009年中国31个省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口、消费支出和收入的数据,基于居民总消费分解模型,进行省际面板回归估计。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中国居民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位列第二,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位列第三。考虑到城乡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差异,文章认为,居民总消费增长的路径将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和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并提出通过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放宽并完善人口迁移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快速老龄化和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结合老年人储蓄偏好和消费特点,构建家庭消费计量分析模型,文章利用CHARLS2011、2013、2015年微观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划分年龄层次和消费类别逐级估计,重点考察老年人储蓄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老年人储蓄水平越高,对家庭消费的促进能力就越强;分城乡来看,农村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贡献更大;按年龄组别来看,中、低龄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显著,高龄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按消费类别看,老年人储蓄偏重于家庭基本生活、教育文化、健康等刚性消费支出,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储蓄对不同消费类别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日常支出、医疗保健和耐用消费品等方面。此外,研究还发现,老年人拥有房产对家庭消费具有非常明显的提振作用,家庭收入和老年人借贷对家庭消费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2005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9省)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模式的选择行为。研究发现,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户向清洁、高质能源转变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以私营企业经营为主和家庭经营工业的农户及教育因素。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有可能选择清洁、高质能源;取暖度日和降温度日的值越大,农户使用高质能源的概率越高,且降温度日的影响要大于取暖度日。房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农户比房屋为砖木结构的农户更有可能使用高质能源,且房屋结构的影响大于面积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三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和财产不平等:1995~200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家庭户收入调查收集的1995年和2002年城镇家庭户样本数据,以家庭户作为分析单位,对中国城镇收入和财产不平等进行了考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的大多数不平等测量指标在1995~2002年7年间都存在一个显著的大幅度上升,但家庭户财产不平等在此期间呈现出略有下降的趋势;基于人口分组的分解反映出,区域、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中共党员身份对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不平等具有更大的贡献;总体上,对于1995~2002年的中国城镇而言,分类机制在左右家庭户资源不平等变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Using micro data from the 2010 National Survey on Households’ Budget, Consumption and Standard of Living,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verty distribution, one of the most severe socioeconomic problems in Tunisia. To this end, we use a multilevel Logit model and a multilevel mixed linear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analyze the micro-level (household) and macro-level (governorate)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the household poverty status. Household size, household composi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levels, the gender of the household head and the number of earner by household variables were assessed at the micro-level. Unemployment rate, poverty rat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e parts and the migration are included to control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effects.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household being poor i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ousehold size, more children and lower education level. Extreme poverty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rural than urban areas. Macro-leve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greater neighbourhood unemployment rat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dds of poverty, while greate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migration balance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odds of poverty.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对我国西部民族自治地区人15/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均与居民消费率显著正相关。结果还发现这些地区居民消费习惯较为稳定。控制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其他因素后,本文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 CHIP)数据对城镇居民家庭的储蓄率进行了队列效应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属于不同队列的城镇家庭在储蓄水平上都呈现出相似的“U”型年龄分布,即中年家庭(40-50岁)储蓄率低,年轻家庭(20-40岁)和退休家庭储蓄率较高,这一现象与其他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有显著不同。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U”型年龄分布主要是由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队列规模效应使得面对更大竞争压力的年轻人口储蓄率较高,而经济水平持续增长带来的消费水平增长预期使得接近退休家庭储蓄水平重新上升。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跨期最优消费理论基础上,以平均消费倾向作为居民消费行为评价指标,建立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平均消费倾向关系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2001~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因素显著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少儿人口抚养比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家庭未成年人抚养总支出对抚养数量弹性较小。研究还发现,消费习惯是近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家庭迁移决策分析——基于中国农村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数据,以家庭为单位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无子女、子女年龄是影响家庭迁移的重要因素。与无子女的家庭相比,有子女家庭中夫妻二人至少一人外出打工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且子女年龄越小,影响越大。老人健康因素对一个家庭中夫妻二人是否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影响不大,但家中男性老人健康较差会大大减少已婚子女夫妻共同外出打工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将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进行匹配,使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分析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个人基本特征、经济状况、流动特征对户籍迁移意愿存在单独的影响,流入城市特征不存在对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直接影响,但通过流动人口个人层面特征跨层交互作用于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有子女随迁和在流入地居留时间越长的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越强,流入地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越好越会强化这种倾向;已在流入地购房、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更高,流入地的人口规模越大越会加强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经济数据.计算了1990-2010年工业化进程中长沙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人均生态足迹,然后采用STIRPAT扩展模型,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了人口、消费、技术及工业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7133hm^2增至2010年的1.3699hm^2。但自2007年以来.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速有所减缓.这与长沙市培养居民生态消费模式密不可分。(2)人口增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导致长沙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而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均生态足迹的降低。为缓解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长沙应降低人口负荷,大力推行生态消费模式,推进工业化的成效,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differences among urban Chinese consumers and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ree major cities—Beijing, Shanghai and Tianjin—utilising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survey conducted in 2005.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se consumers’ age distribution,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composition, birth and death rates, income, expenditure patterns and consumer durable ownership rates.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 two most affluent cities in China,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nsumer durable ownership rates and the highest cost of living. While previous research has frequently segmented China in terms of a rural versus urban dichotomy or by geographic reg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rban Chinese do not constitute a homogeneous market. Fur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both geographic region and income, which vari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ettings, are sound bases for segmenting this important market.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经济集聚机制,建立了一个城市体系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基于Zipf法则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的计量模型,然后采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与经济政策因素均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19.
As urbanization rates rise globally,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rban out-migration.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drivers of urban out-migr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two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Altamira and Santarém—focusing on the roles of so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Using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1,293 individuals in the two cities, we employ an event history model to asses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igration and a binary logit model to underst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mitting behavior. We find that in Altamira, migration tends to be an individual-level opportunistic strategy fostered by extra-local family networks, while in Santarém, migration tends to be a household-level strategy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accompanied by remittanc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rban out-migration in Brazil is a diverse social process, and that the relative roles of extra-local networks versus economic need can function quite differently between geographically proximate but histor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stinct cities.  相似文献   

20.
Luo  Juan  Li  Bao-zhe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2,163(2):529-553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e inclusion (DFI)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biennial panel data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