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精神存在,是人独特性存在的标志,文化,是人独特性精神存在的创造产品。从创造到累积,人类文化样态不断增进,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有规律可循的变奏与交织。选取中国传统吊脚楼民居建筑,通过个例剖析,探讨艺术的发展轨迹,探讨传统与现代落实于何种层面的关联与统合。  相似文献   

2.
工作与家庭是人存在方式的两个维度。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工作与家庭冲突反映了人本真存在方式与现代技术文明所重构的人存在方式的冲突。"以工作为中心"文化严重侵蚀家庭生活,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哲学上、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反思现代"以工作为中心"文化对家庭的深层冲击,反思现代文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深刻认识现代技术文明入侵家庭生活并进而向个体生活的全面攻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与状态,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不仅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规律,而且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化解文明冲突的最重要的思想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才能认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亦是如此。围绕构建文化的人民主体性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沿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以人民政治保障人民文化权利实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四条主线,不断促进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形成彰显人民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的人民主体性文化,以其价值理念的先进性、文明基因的独特性,以及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性,不仅扬弃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而且为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把人的灵魂同身体割裂开来,并且仅仅从内在于灵魂的理性、自由和智慧来说明人所具有的"上帝的形象",所以他最终因为片面强调上帝的子民在精神灵性上的合一性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与现世生活的多样性。朱熹虽然继承了先秦儒家注重形体和形神统一的传统,却未能认识到精神存在的相对独特性及其与物质存在的差异性,所以他对个体性的认识很容易被"理一"的绝对性所取消。  相似文献   

7.
文学描写和反映生活必然着重地描写和表现人,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即是人的生活。我们所要讨论的当代文学的生命意识的命题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探讨之上。无疑,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问题在于理解。这种社会关系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范畴的关系,一种什么样的人的复杂存在方式?这种关系只是人的外部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呢,抑或在这之外,还包括了某些支配人类与自然运行的宇宙普遍法则,包括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某些最基本的本能、欲望以及人类自身的内在的灵与肉的矛盾冲突?包括某种人的生存本性的生理潜能、生命精神?因为  相似文献   

8.
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他敏锐地发掘了现代人寻找自我和归属这一历史主题,而这一主题后来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和“基本母题”。本文拟就《榆树下的欲望》一剧,通过对该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着重探讨奥尼尔是如何揭示文化与个体冲突、物质占有欲与人性对立的这一悲剧主题;同时,谈一谈《榆》剧中一些创作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分隔演区  相似文献   

9.
高燕茹 《南都学坛》2010,30(5):101-104
精神生活是人们满足精神需要、提升精神境界的生活形式。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模式和个人生存境遇的变迁,精神生活不仅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疏离,而且面临诸多价值观念的内在矛盾和冲突,遭遇某些认识偏见的阻隔。破解精神生活认识上的误区,是建构和谐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作家的"相似"主题作为一个切入点,认为纳博科夫对"相似"主题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戏仿和反讽,相似性的外表之下,实则是个体为保持其独特性而与"同化力量"不可调和的冲突.通过分析《天赋》中费奥多尔与其"影子"雅沙的关系,本文进一步探讨纳博科夫的个体意识对群体局限性和历史意识形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哲学史中,别尔嘉耶夫的思想别具典型性和独特性,集中体现了俄国文化东西方融合?舷 的特点,是俄国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和典型代表.考察其思想的发展轨迹,对其思想追本溯源,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理解他为什么最终会成为一位宗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的境界和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文化定义的“元理论”考察 ,强调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 ,与认识过程的对象、与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均有所不同 ;其基本形式是“人以其文化物” ,其实质内容则是“具体个人对其特定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因而既是与不同的具体社会个体的社会层次和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又是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因此 ,文化哲学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突破“观念的王国” ,进行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的根本性变革 ,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研究 ,取得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马珂 《南都学坛》2008,28(3):48-49
《远见》作为台湾旅美女作家陈若曦描写美国华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力作,它深刻地触及了海外中国人的文化境遇和人生选择,倾注了作家对家国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深切思考。小说在主题精神、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作者生活轨迹的烙印。作品中关于女性的觉醒和解放、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人性的压抑和救赎、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节操等现实而宏大的主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和探求;作品中的人物也都代表着几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它将华人的生活和思想现状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读者透过阅读,往往从旧金山一角看到整个美国社会中的华人群体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是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世界主义者。他几十年的创作总是投向异域世界,投向主流文明之外与之下的文明。他经常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人类的生存条件以及濒临消失的文明等。《沙漠》正是勒克莱齐奥关注异域文明与社会边缘人的典型范例。通过详细地分析《沙漠》中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关系,来表现异质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引起人们对边缘人群和弱势文明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精神在其抽象性上指社会个体从自我生命感性出发对现实永无止息的批判、否定与超越,在具体形态上指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本文追溯了人文精神在其文化演进中的历史轨迹,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当代主题,即催生一种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配套的文化精神;强调指出,促进现代交往与对话是建构当代人文精神首选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许多冲突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各种文明在其所处的特定时空情况下,在具体实现其基本价值观的方式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多样性的问题.价值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来自人权领域,而人权可分为三类:个人自由权利、基本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均是建立在存在着根本差异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些差异导致两种不同的价值冲突,即能够达成共识的“同质”竞争环境下的冲突,以及通常不可能达成共识的“异质”竞争环境下的冲突.异质价值冲突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文化个性的共同点即重要性的缺失;某些文化价值观可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根本,但对于其他文化而言却是无法接受,甚至是可怕的.对同质和异质竞争环境下价值冲突之间的差异的哲学分析表明,异质环境在当前加剧的文化多样性状况下已成为主导.本研究采用对话多元化理念和作为实践智慧实例的文化价值辩理的理念,为异质空间中的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对话多元化可定义为:在异质环境下彼此冲突的价值观中生活的人们之间开展的一种有意识的精心组织的批判性对话.文化价值辩理的目的则是为了激发起此类对话参与者的自我反思的态度,而无须要求他们放弃其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曹禺在他不多的创作中, 最热衷、最擅长也最喜欢表现的对象是“家”, 由此构成了曹禺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本文由此生发, 深刻阐释曹禺笔下“家”的构成、特点、表现形态, 从现代“家”的反思中, 流露出作者目睹了太多现代悲剧, 渴望人们在某些方面( 如人格精神) 复归原始,挣脱文明的捆绑, 回到活活泼泼、多姿多彩的本真状态的反文明倾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曹禺名剧《原野》,认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抗是该剧人物之间冲突的根本。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原理为视角,再度审视《原野》剧中的矛盾冲突,认为阶级冲突只是人物矛盾冲突的外壳,其内核是文明与人之本能,理性与野性之冲突,该冲突最终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