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丽杰 《理论界》2015,(1):46-49
雷锋的生命价值从历史、空间、境界三重维度上表现为延伸性、普遍性和超越性。雷锋的生命价值符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需要,即符合人的超越性的要求、符合群体共同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要求、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是对生命为什么有价值、生命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生命价值问题的直接解答。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命作为文化哲学的重要主题,内在蕴含如下内容:1."文化生命"(狭义)是物质性的"生"和精神性的"命'的统一,时间是其真正本质;2."历史意识"是人类文化时间的集中表现,历史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确证;3."文化传统"是由一种特定的文化在具体历史时空中延续、演进而形成的,包括时间上的"传"和空间上的"统",具有二重性文化意义。总之,时间与人的文化生命是互为本质、互相确证、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自古以来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人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关爱,基于对生命存在的执著依恋。然而,千百年来,人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关注和把握,使他们更看重人的价值,并着意去追求人的价值,正是这种看重和追求,把人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推向今天和未来,对今天的人而言,他们不仅关心人的生命存在,而且更关心人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并通过人的自身努力,使人生价值表现得更为充分、丰富和宏大。这不得不使人来思考人的素质的价值和意义了。无疑,人的素质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题中已有之义,因为人的价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人…  相似文献   

5.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6.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7.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传记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互渗融合始于五四时期。此一时期的传记体小说在叙事上较少受制于现实的束缚,更多地倾向于诗意想象与生命抒怀,传主的"情绪性"通常遮蔽了传记的"历史感",凸显了对于现实生存的形而上的诗意化诉求。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传记体小说在文体特征上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在社会历史的坐标系上以审美形式诠释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身份"书写,它不仅仅是自我发展的生命确证,而且更是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性选择问题,意味着对特定时空里的承诺、责任和义务的担当,从而确立书写主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合乎某种"价值观"的身份想象图景便是30年代传记体小说的主要叙述修辞。  相似文献   

9.
历史价值活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中的人的生命存在和优化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本文试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历史价值活动的四条规律。它们是:(1)人们的价值生活决定人们的价值意识;(2)人们的价值活动构成历史运动的合力;(2)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4)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发展与代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9,(6):21-3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二者又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古典经济学以人的物化为前提,其现实指向是财富的增长;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对人的高度关怀,目的是进行资本主义批判。劳动是对给定存在的否定,通过劳动,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在劳动中,人成为历史性存在。价值是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而用于表述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则是人生命的片段,价值就是生命,价值量就是生命的量化,因而价值具有最为崇高的意义,也只有人才配创造价值,但马克思在对价值的终极肯定中同时包含着对其绝对否定的理解。价值的生命属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尊重人,尊重劳动,重视创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代生理学角度,论述了人脑的自由机能和人脑神经突触的可变性对人的选择及价值形成的意义;并从现代进化论角度,揭示了人的价值形成与生命发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因素相联系、与生命进化的功能相联系。作者并指出,现代生理学和现代进化论在价值形成的生物机制的认识论研究上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格局: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微观理论证明,而后者则构成了前者的宏观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是否具有超越一切历史、超越一切地域的普世价值,学界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尖锐的分歧。本文不涉及有关争论,只是从正面论证儒家伦理何以具有普世价值。本文认为,儒家伦理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是因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既然儒学是生命的学问,那么就人的类本质而论,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可能拒斥儒家伦理,因为儒家伦理所关涉的是人所以为人之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一旦背离儒家伦理准则,人就会行同禽兽。本文还认为,作为人之生命价值取向的儒家伦理,具体表现为五常。五常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体用的关系,仁为体,而义、礼、智、信皆依仁以显用。而要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儒学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最后对现代新儒家主张通过发掘儒学的宗教性以实现儒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提出质疑,借以进一步强调儒学世俗化对于实现儒学现代意义与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杨雄英 《学术探索》2016,(4):151-156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活动充满自由和创造,不仅能适应和改造自然、能创造和利用历史、建构和超越自我,还能创造生命价值。然而,许多人却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懂得珍惜和爱护生命,甚至轻视或伤害生命,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生命价值贬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理所当然要关爱生命,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关照生命关系、增强生命力量,从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人的生命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略论人的生命价值崔新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人的价值诸形态中,人的生命价值是其最基本的形态。没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谈论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人的价值,就不能抛开人的生命价值。一、人的生命何以有价值人...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时空范畴的独特视角是人的活动,这是由人的活动的性质和社会时空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 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唯物辩证法所阐述的时空的特性。研究社会时空的出发点就是要揭示时空 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联系和作用规律,使之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7.
技术:人的发展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技术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生命空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的“大限”,不仅作为人的生命空间原初前提的人的初始生成推动于技术,而且技术使人的生命空间延续或扩展获得着现实的历史性。人的生命空间与发展空间统一于由“物性空间”、“赛博空间”、“思维空间”和“意义空间”等整合建构的实践空间。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归结向技术。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展示着人的存在自由,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现实形式。自由时间的占有即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的占有,在直接性与最终意义上,赖于技术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伦理学原理>批注》包含丰富的生命哲学.在其中,毛泽东主要从天人相通的自然主义视角看待人的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生死观与近代西方哲学的碰撞交融中发展出生死自然、发达身心和超拔个人的独特的生命观.青年毛泽东的生命观源于对近代中国历史任务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其自觉将个体生命与争取民族生存权、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的鲜明的现实旨趣和价值关怀.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生命观对于青年树立理性的生命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岩宏 《宁夏社会科学》2002,7(3):121-123
鲁迅早期新诗数量很少 ,但是意义和价值独特。由于创作手法和风格多以形象比喻为主 ,意象丰富而不确定 ,加上历史时空带来话语空间的不同和许多隐含的信息 ,增加了解读的难度。本文拟通过具体分析鲁迅新诗的创作意象、创作手法 ,探究其意蕴内涵 ,描述其风格风貌 ,探讨早期新诗在创作中的价值定位及在现时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不仅兼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价值及语言艺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而且知人论世、鉴古讽今意味深长,从编排体例到具体内容都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尤其是人物传记中全面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主体地位,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与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充满忧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