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在新世纪呈急剧上升趋势。,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一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性质的界定;二是,展开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类型、表演形态、地域差异;三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文化渊源的挖掘,分析它所蕴含的原始崇拜、巫术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族源信息、文化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傩文化现象的横向比较,缺乏白马藏族傩舞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法亟需突破,田野调查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2.
李若岩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藏地祝酒诵词表达了藏民族群体的伦理观念、生活观念、生命观念和民族观念,蕴含了极力表现藏民族生命记忆的价值观念.藏族祝酒诵词广泛运用了藏地普遍流行的特有的民俗事象.这些祝酒诵词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蒲向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7-124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该民族创造并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官民故事等;这些故事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白马藏族社会生活以及白马民众理想愿望,在艺术上具有形象塑造区域化、纪实与幻想兼容化、情节结构程式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语言运用本族化等特点,堪称中国文学和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奇珍。 相似文献
4.
拉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09-116
[提要]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两侧世居的白马藏族族群中,流传有一类称之为“朝盖”的古老宗教神舞。依照传统惯例,每年春节期间,白马藏族村寨则会集体举行大型祭祀仪式。斯时,神职人员或信徒则会面戴象征神灵的面具,以形体动作展演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朝盖祭祀舞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哩村等多个村寨展演朝盖神舞,结合当地传世写本文献和苯教古籍文献,对这一原始古朴而极具地域特点的宗教舞种之概念内涵、面具特征、展演仪式、渊源关系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做了深度研究考释。 相似文献
5.
陇南白马藏族难题故事是以“解难题”为核心的故事,藉此表现白马藏族的聪明才智和征服自然、战胜自我的决心以及谋求自身幸福和实现美好愿望.其主要有巧女解题、长辈虐待、异类(穷汉)娶妻等母题类型,它们艺术地隐喻了白马藏族广大民众善恶相报的道德诉求和崇尚诚信的伦理考量,并折射出了他们朴素的社会正义感及其所倡导的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5)
四川白马藏族偏居西南边陲之地,其发展受闭塞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面临饱腹需求与生命安全的双重挑战。自南宋理宗起,白马藏族开始实施土司管理制度,历任白马土司推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兴学化夷的政策,促使白马藏族逐渐与中原文化相连接,四川白马藏人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7.
第五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6):60-62
“池哥昼”作为“白马藏族”古老的宗教活动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工作者所重视,通过对“池哥昼”的描述和分析,探索其深层次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可以看出现关于“池哥昼”的研究材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蒲向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8-95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余永红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
“百褶衣”是白马藏族妇女最主要和最有代表性的服饰,结构独特,装饰精致,制作工艺复杂,既有长衫的保暖性能,又有裙子的装饰作用,是民族服饰中实用性与审美性巧妙结合的典范.随着白马村寨经济的发展,其造型、色彩、结构、装饰又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彰显着每一个阶段的时代色彩.透过百褶衣的形式演变,我们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白马藏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魏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6):80-84
“熊猫舞”是九寨沟县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和模仿动物跳舞,它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狞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卢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3):44-47
本文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人文及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得到待承的。而发展则需要寺院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并结合卫生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增进健康、娱悦身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蒲向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9-104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具有版本差异性和情节共生性,题材来源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其主要的类型,分别是族群历史的艺术呈现、底层意识的口传记录和地域叙事的民间色彩。这些重要故事题材类型,表现着白马藏族神奇丰富的想象力和艰难民族生活史的再现,格调或热情奔放、或忧愁哀怨,内容饱含欢乐、寂苦、坚韧、不懈进取等丰富经历和价值取向,为人们认识白马藏族独特的文艺生命力、复杂而多变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指针,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白马藏族文学与文化方面的多维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蒲向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流传通道的三种形式,表现着在汉语介质下的"他者描述"之变动不居,由此而凝练出它最主要的特征,即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这种特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总的意图在于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对本族的历史加以重新的审视、包装与修饰,努力在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灌注时代的气息。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原始的社会理想意识等所共同组成的人生未来意识,主导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以及将来白马藏族的故事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5.
邓亚楠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3):120-124
白马藏族傩舞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依然在题材内容、宗教仪式、表演形式、装饰造型、文化含义等方面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其中傩舞装饰图形作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具有鲜明的设计构成规律,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形式,是展现白马藏族人民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造型艺术宝库.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的设计构成形式及其文化寓意,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其民族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3):84-86
藏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有重要的文化,科研价值,本文就民间文学的韵文部分为例,阐述了蕴含其中的不胜枚举的民俗因素,从而对藏学的其它领域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与实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向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跳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重大. 相似文献
18.
敬神与狂欢——白马藏族三个村落跳曹盖仪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越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2):15-20
本文应用人类学仪式过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甘肃文县麦贡山、四川平武厄里寨和木座寨三个白马藏族村落跳曹盖仪式的对比分析,指出跳曹盖仪式是驱鬼敬神与狂欢庆典仪式的耦合,只是在不同的村落中,二者在仪式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寡.由此,文章从仪式与神话的层面分析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并指出跳曹盖仪式结构中这种二元性实为不同社会情境下价值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藏族谚语体现了佛教对藏区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藏族普通民众对佛教的真实感受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蒲向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题材具有分合表征,即族群历史的艺术呈现、底层意识的细腻表达和地域叙事的鲜亮色彩,但其相当数量的作品题材表现为三者的共同演绎,形成一个独有的联合体.这种表征,因时间轴线上演绎的白马藏族生活而存在,也因白马藏族族群的集体阅历而具备价值.它反映在民族文学发展史上,是因其鲜明的特色为向后的不断“流布”注入了最顽强的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