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纠正白人主流社会霸权话语对美国华裔的种族定型,汤婷婷、赵健秀和徐忠雄等华裔作家试图在作品中颠覆美国的东方主义叙述,建立华美英雄传统。他们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解构美国社会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套话,重构曾被静音、扭曲和误现的美国华裔和华美历史,使得华裔在美国争得发言权,以此填补美国历史的“断层”。这就是美国华裔学应该肩负起来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华裔作家作为传播主体,以自身和华裔文学为传播媒介,以华裔文学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思想,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希望达到全球和谐一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世纪末开始的大迁移,大量犹太移民来到美国。于是,叙写犹太移民生活的美国犹太文学逐渐兴起,并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如其它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美国犹太文学也不乏对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本文试图从性别、种族及历史的变迁等角度探讨美国犹太文学中女性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繁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共识.天津把文化兴市、文化强市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战略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南方文学的特殊性是多方面的。它那怪诞的场景、畸形的人物和哥特式的情节,都和美国其它地区产生的文学迥然不同。在它众多的奇异特征中,有一系列神秘、反常的女性形象令人过目难忘。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淑女的衰亡趋势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牛的形象与社会矛盾、田园牧歌、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千古名阵、名人沉浮、文化积淀以至作者个人遭遇紧密相连,成为诗人、作家托物寓意的物象、抒情言志的客体和叙事写实的生肖角色,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7.
在跨中美文化与文学的对话之中,美国布朗大学的Hu-DeHart教授认真地介绍了美国的族群与文化,以及族群的判定,白人与非白人的关系有着相当复杂的过程,race是了解美国社会的组织与族群与历史的关键.而在中国,民族是多元的,权利的交替成为民族不断融合的契机,但是,中国的民族应该重视其中源流的古与今,一方面要注意两个时段的区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古今的连续和关联.新时期以后,各民族的权力和地位正朝着平等互助的方向迈进.对话,在突出彼此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前提下,共同强调了多民族国家文化与文学的多元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文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更多更新的变化,对之的研究从理念到方法也必然要有新的推进。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应该在以文学研究为中心的基础上走综合研究之路。在关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要透过文学文本的解读,综合其他学科的方法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相关信息,如社会信息、文化信息等等。文学交流中的任何接受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中的贡献也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12,(5):251
赵利民撰文《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几个问题》指出,国内外对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已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但无论是从资料的发掘、研究角度的切人、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新的文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更多更  相似文献   

10.
11.
都市的发展为女性突破传统菲勒斯中心权力话语提供了可能.女性从此乘着都市化进程社会转型的文化思潮,进行突围表演,这类形象在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因其迥异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范式的女性,我们称之为都市巫女.因为巫女对于男性来说既是一种吸引,也带来恐惧.长期的文化积淀,巫女形象在男作家的书写中屡被成功放逐.而在女作家的视点下,因女性意识的生发,巫女形象成为表现女性精神突围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之间一直是互为镜像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很少且很片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环境日益开放,人们根据新的信息给美国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等多重话语的塑造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且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几次耐人寻味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和美国之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而且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在面对美国时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断代文学形态的"延安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迄今为止的历史进程中,既具有显著的历时性的价值和意义,又具有隐含深切而又独特无二的共时性的价值和意义。在前一个方面,其根本体现并不仅在于改变或逆转了"启蒙"与"救亡"双重思想主题的关系,而是在于延伸和加强了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以及苏区、左联文学中贯穿下来的本土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倾向。在后一个方面,"延安文学"事实上是作为基于知识分子群体"进城"和"下乡"的双向社会流动而成型的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场域的历史时空的共时缩聚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中最值得深究的核心问题是围绕"语言"与"阶级"这组文化、政治范畴的关系所展开的多边复调"对话"。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文学研究文化转向问题所引起的争议,简要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所指和彼此关系,说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阻力何在,对立的原因与实质是什么,为二者确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文学研究文化转向问题所引起的争议,简要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所指和彼此关系,说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阻力何在,对立的原因与实质是什么,为二者确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中国文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文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空间中生长,因此,对话构成了文学生长的基本特质。对话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落实在新世纪中国文学上,有着诸多具体的文学表现。新世纪中国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扩张,使得对话的特质明显得到呈现,加之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撑,新世纪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高产方式不断生长,形成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消费文化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美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商品成了一个意义不定的指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意味着不同的所指.消费行为被强化成一种符号:消费不再是目的,它背离了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成功、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者自我价值的确证.这时的消费行为"已经变成文化行为,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使物的符号价值变成消费社会的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发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和逻辑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众多病人形象大都以现代性认同危机为病根.市场经济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的运行规则是经济理性,而经济理性的泛化导致现代人道德理性的严重弱化、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的发生.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的重要结果就是社会病态和病态之人的出现.由此,现代性认同危机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中病人形象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9.
原型的基础是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格局,这种格局经过形式化,去掉具体内容而只剩下表现形式之后就是原型。原型为构成文学形象的生活材料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一个形象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原型。原型选择的好坏,对于文学形象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原型应该具有普遍性、包容性与有益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