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从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谈起。郎吉弩斯是公元三世纪雅典的修辞学家,他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这种措辞的高妙,“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正是从这一角度,郎吉弩斯得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结论。他的论题中心只是崇高的语言形式,认为“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他眼中的崇高对象主要是海洋、尼罗河、多瑙河一类自然事物,还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美。然而,郎吉弩斯对崇高的认识使崇高进入了美学殿堂,被确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郎吉弩斯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来强调崇高和激情的,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五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80年来领导中华民族前赴后继,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时代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时代。只有大力弘扬“五种精神”,才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实现党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演讲史上的一个繁盛时代。此间,涉足演讲领域并对之做了或多或少论述的人很多。生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智者郎加纳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阐发其以崇高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时,经常把口语修辞作为例证,或者确  相似文献   

5.
美颂传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传统.所谓美颂就是作者用诗文歌颂激动自己的神灵、君王、英雄等,中国古代美颂思想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学界虽有不少关于美颂的研究,但对美颂与崇高的关系研究却少有涉及.中国古代美颂文化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能从古代大量的美颂作品中,能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又可从古人美颂祖先或者英雄时感受到“崇高感”.  相似文献   

6.
演讲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共生、偕人类文明共进的社会活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横向交往活动不断扩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出于争取多数以获得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演讲之风日益兴盛,演讲的技艺日臻完美。演讲不仅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且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来说已经逐渐改变了原来“上宣下受”、“你打我通”的生硬格局,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丰富内容,跨进了社会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广阔领域。现代的演讲不仅需要真理的说服力,道德上的感召力,逻辑上的征服力,而且需要“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人物形象,戏剧般的矛盾冲突,还要有诗歌般的激情。”(李燕杰)“美的规律”已经深深渗入现代生活的一切领域,演讲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纳入了审美的范畴。因此,本文试图从如何“创造美”和“欣赏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现代演讲活动的某些美学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雄浑观念的发展历程中,楚辞与汉赋的雄浑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承前启后,又独树一帜,对中华审美观念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屈赋中那高洁伟大的人格,显然与儒家的观念有一致之处,因而几乎成为历代儒生的楷模;汉赋中也念念不忘儒家的“谏”,但更引人注目而又论争不休的,是楚辞与汉赋中那独树一帜的奇思异彩:那辉煌华丽的文采,那气势磅礴的力量。这是一种近乎于西方“崇高”(Sublime)的雄浑之美!从这一角度来认识楚辞汉赋,将予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数学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美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数学美比比皆是.古代的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或艺术美,正如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这是一种雕塑式的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既不投合人类之天性的微弱的方面,也不具有绘画或音乐那种华丽的装饰,而一种纯净而崇高的美,以致足以达到一种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现的那种完美的境地.”所以说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形式的美.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而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会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 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单纯平静的,轻松愉快的。崇高,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的事物就是指在范围上较之和它相比的事物超出很多的事物而言,而崇高的现象是指一种较之其他和它相比的现象更要强烈得多的现象而言。”①因为崇高是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现象,所以人面对它,就感觉它是高超的,博大的,深广的,望而生畏;人要征服它,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人在面对崇高事物和征服它的过程中,就必然夹带着痛感。毛泽东诗词给人突出的审美感受,正是这样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1.
普修音乐课的设计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李红云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美的音乐可将人们带进崇高境界,从而使人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和享受。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2.
“崇高是什么?”“崇高属于美的范畴,还是属于美感范畴?”美学史上至今莫衷一是。 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作了专门探讨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认为崇高“产生一种激昂慨慷的喜悦,充满了快乐与自豪”(《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第163页)。但他原不是把“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来加以阐述,而是从修辞角度加以论证的,确切地说,他谈的只是“崇高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艺复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1 )体现崇高精神 ,放射崇高美光彩 ,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 ;(2 )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 ;(3 )非同一般的重视艺术、艺术美 ;(4 )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 ,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 ,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5.
一、雅作为美与崇高的中介美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美必须与研究真和善联系起来。与之相适应的,雅总与美和崇高相关,研究雅必须与研究美和崇高结合起来。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审美及其过程。在其他的文章中,我已把审美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交流所形成的意象活动,审美的过程即这种交流形成的意象活动的展开。试想一个在审美道路上驰骋的旅游家,往往要经历三个里程碑,第一是美,第二是雅,第三是崇高。在这段审美历程中,处于中间地段的就是雅。从纵的方面说,如果这个人在审美的阶梯上行走,第一级就是美,没有进入美,难以进行审美;只有进入了审美,才可能由美走向第二级即雅的那一级,再上一级,就是崇高那一级了,只有到这一级,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境界才能出现。显然,在这三级中,雅一方面是美的升级,另一方面又是崇高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7.
伯克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将崇高与美两大美学范畴严格区别开来,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两者的特点。其独创性贡献在于:从人的情欲出发,探讨了崇高感与美感的不同心理生理基础,指出它们分别源于自我保存与社会交往两种本能情感;从感觉论和经验论出发,归纳出崇高与美的对象在感性形式上的迥异特征;从诗与画在物质手段、形象表现和审美效果上的差异比较中,论述了诗表现崇高与美的特点,从而在西方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反映。以精神崇高为支柱的艺术中的崇高,是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产生撼人的魄力量的美学根据。社会主义的文艺不能不以崇高为主要美学品格,这是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一致的,传统的“崇高论”是跛足的理论。以艺术中的崇高言,它在伴随着痛感、不愉悦感的同时,也可以和情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时也能使审美主体直接产生“趣感”这种审美快感。独特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语言或艺术语汇,是使崇高和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催化剂、中介物。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以力量,社会的前进,人民的奋斗需要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面对艺术的这一重大职责我们不禁想到了“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的崇高(东尔尼雪夫斯基)。崇高是一种引导人意识到自身力量,使人精神振奋的美。它作为美学范畴,历来被美学家们探讨和评价。朗吉弩斯说“崇高是伟人心灵的回声”;康德把它看作是人们自我尊严和  相似文献   

20.
现今“中国人道德教育缺失”言论四起,教育学家们开始反思国民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崇高”的寡头化,本文就崇高的寡头化产生及危害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