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传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诉求.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但是从反思的视角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策略包括学校...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核心是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因此需要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强化,不断拓展思政教学范围,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要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清醒认知,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思政教学进行优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科科有思政、人人学思政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书育人重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师作为育人主力军,形成多方位、多维度的育人过程,达到多方面的育人效果,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以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为例,开展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专业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和育人水平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作用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阐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的原则.通过增强"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系统,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8.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我国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课程价值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本文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协同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课程协同育人与成效分析的框架体系,深挖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础,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贯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至关重要。 两 者既具有内在契合性,又具有不同侧重点,推动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一项复杂工程。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 的思维方法,为促进二者同向发力,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主题,有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构成其历史逻辑;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和统筹规划的应然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专业思政内涵在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的规定以及"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成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心理育人的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导向、实施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特色创新等方面探索心理协同育人体系,坚持思政育人的政治底色,运用心理育人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居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将其落实到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中。但是,在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化为“课程+育人”的生硬结合,导致课程育人容易陷入理论教条窠臼。为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课程育人在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转型路径上的人性化、时代化和数字化本真意蕴,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的育人效果而言,可以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实施、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目标上高度一致、内容上相互交织、效果上相得益彰。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不足、党建工作的效用发挥不够、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强等方面。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行动指南,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16.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的颁布实施和在线课程的飞速发展,以及理念转变和创新驱动都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迎来了机遇。然而,也面临着如下挑战:体育在线课程话语体系亟待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仍未得到重视;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意识仍需加强。据此,提出以下四条实践路径: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课程构建;加强组织与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来完善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探索立体多元化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引领,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上应发挥同等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就要建构“大思政课”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构“全过程育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并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立足文学类课程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挖掘文学专业知识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激活文学专业课程内涵的教化功能,将文学课堂内隐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要破除专业知识至上论、思政课程补充论、机械推进填充论等不良倾向与做法,充分发挥文学类专业课程富含人文精神育人资源、意蕴隽永、润物细无声等专业特点,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着力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践育人思政功能突出,方式方法新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对于实践育人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这一问题,可尝试着通过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健全保障机制、发挥协同联动、注重环境育人等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