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非沿海斯瓦希里城邦国家及其创造的斯瓦希里文化,是古代世界“环西北印度洋文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古代亚非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斯瓦希里文化的认知与研究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其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成果,近年来随着亚非文明的现代复兴正成为世界性话题,斯瓦希里文化研究也El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期间,曾率领中国船队,冲破万里波涛,七下西洋,直达东非海岸,先后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历途程之远,持续时间之长,招致国家之多,影响世界之大,在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对我国古代的航海交通、对外关系、对外贸易、文化交  相似文献   

3.
古代埃及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以及古代埃及文明是非洲文明还是近东文明,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语言、生理特征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我们看到,古代埃及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们当属地中海人种。古代埃及文明也不属于非洲黑人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努比亚文明更是非洲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阉割文化”伴随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而大行其道,也为“去势”引入了“阉割”之义。动物“去势”有三种作用,驯化、使肉 质肥美以及贸易垄断;而人之“去势”是封建君主制巩固皇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有驯化之用。由古至今表示“去势”之义的词 也是不胜繁举,对此类词汇的搜集和整理,对农耕文明以及阉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字、古词的考释都具有重 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恒在《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递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  相似文献   

6.
文明的冲突总是不同的“先见”或“前见”之间的冲突。中、西遭遇百年来的汉语思想史即是中国思想界执持中国文化之“体”、之“先见”回应西学和西方文明体制的历史。思想界经由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实践层面的“试错”一步步由“夷夏大防”之“体”退守到放弃“民贼”专制体制以保国、保种的“国权”、“族权”之“体”,实际上已一步步经由历史经验的先验还原回到中国文明体制之先验形式最深处——亦即回到中国文化之“公”、“私”观,回到中国文化一向所本的正义论根据。然而,退到此处的中国思想界终于未能以深切洞明的反思之思求证本文明先验形式及以此为据的“先见”的先验性之真伪,从而终于不能免于对西学和西方文明体制的一再误读与误植。汉语思想界循此陷入的困结和汉语生活世界引入之“现代性”的伪现代形态与接踵而至的民生苦难,始终与此一未经反思之思(先验还原之思)清理的“中体西用”立场紧密相关。解开汉语思想界百年困结的首要任务即是以反思之思求证思想界自身所本之先见和本文明体制先验形式先验性之真伪。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后殖民东非文学关于写作语言、民众文学、见证文学三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何为后殖民东非知识分子的作用与责任这一根本问题。对此,以尼古基为首的许多东非作家的回应是:用非洲本土语言书写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东非民众,打造民有、民治、民享的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以前的文化逐步思潮李云泉由于地理的和文化的原因,古代中国人曾以“礼义之邦”、“天朝上国”自居,并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明显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自视为文明中心,毕竟有其真实依据,而且天朝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中国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中国文明在日本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日本民族的确成功地把中国文明变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了。即或如此,一点也不能降低中国文明在这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有威信的。可以设想,中国现在有这样的威信,将来也会有。”当我们阅读上述对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充满信心的高度评价时,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两位享誉国际的思想家之口。  相似文献   

10.
西和春官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标志,是农耕时代的“天使”。民间春官是由古代官方一职流向于民间,以传播 农耕需要的“二十四节气”表为主,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西和春官唱词是集体春官的智慧结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具 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积淀和折射。用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和春官,探讨其在民间的文化意 蕴。  相似文献   

11.
东方神话,系指亚洲(Asia)和非洲(Africa)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古代神话。亚非地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成分丰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如果追溯人类文明的渊源,东方世界向来是最重要的滥觞。早在世界上多数地区尚处于鸿蒙未启之时,亚非地区的一系列大河流域便率先突破了黑暗蒙昧,相继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举凡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古代文明中心,大都孕化、衍生在亚非地区。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初起阶段,东方地区在当时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需要文明的对话与文明的交流.十五世纪初的明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王朝之命,以和平的方式,向广大时处落后的亚非国家和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亚非国家的文化精华,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历法、冠服、科举制度的颁给,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图书、乐器、度量衡的赠予,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扬,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的交流,珍奇动植物的引进等方面作简要叙述.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丰富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区在古代属辽东地界,虽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但一直以来与中原地区在经贸、文化方面往来密切,尤其是文化渊源深厚。华夏文明之光很早就照射到大连这片土地之上。大连虽地处东北地区,文化上却有别于东三省其他地方,由于明清时期“阁关东”的影响,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山东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探寻生态伦理文明的起源,挖掘古代生态伦理文明思想,可以为更好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根源性支撑.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图腾崇拜与远古神话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智慧,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起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囿于“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未能提出解决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国传统智慧为资源构建出的“文化冲和说”可与“文明冲突论”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为应对当前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乃至全球治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重要的理念。“文化冲和说”认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冲”“激荡”,即动态的分化、演替、会合、互生的律动,会产生“激荡中的平衡力和创造力”,不同文化、文明通过相互接触、渗透、兼容、均衡,能够在“多元互济”“一多不分”中最终和合而成崭新的文化形态而彼此升华。“文化冲和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文化、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并在“和”之以“法”、以“仁”、以“礼”、以“义”等具体的文化交往实践过程中,使不同的文化、文明在激荡碰撞中互鉴、交融、共享,最终铸造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明的冲突总是不同的“先见”或“前见”之间的冲突。中、西遭遇百年来的汉语思想史即是中国思想界执持中国文化之“体”、之“先见”回应西学和西方文明体制的历史。思想界经由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实践层面的“试错”一步步由“夷夏大防”之“体”退守到放弃“民贼”专制体制以保国、保种的“国权”、“族权”之“体”,实际上已一步步经由历史经验的先验还原回到中国文明体制之先验形式最深处——亦即回到中国文化之“公”、“私”观 ,回到中国文化一向所本的正义论根据。然而 ,退到此处的中国思想界终于未能以深切洞明的反思之思求证本文明先验形式及以此为据的“先见”的先验性之真伪 ,从而终于不能免于对西学和西方文明体制的一再误读与误植。汉语思想界循此陷入的困结和汉语生活世界引入之“现代性”的伪现代形态与接踵而至的民生苦难 ,始终与此一未经反思之思 (先验还原之思 )清理的“中体西用”立场紧密相关。解开汉语思想界百年困结的首要任务即是以反思之思求证思想界自身所本之先见和本文明体制先验形式先验性之真伪  相似文献   

17.
战后老殖民主义从亚非多殖民地的撤退是本世纪政治史中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其中以英法从非洲大陆的撤退影响最大.英国在非洲的“政治撤退”,具有深刻必然性。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演变过程实际上具有机会主义特征,并非主动规划了殖民统治的“自身终止”。而促使其不断改变殖民政策乃至加速“政治撤退”,到最后不得不从非洲撤退的深对原因,是战后国际政治形势与经济关系的变化;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顽强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史视野下,丝路交往是全球交往的典型样态。在中非丝路交往中,移民及其财富追求与城邦崛起是中非丝路交往发生的基础。朝贡、贸易和游历成为中非丝路交往的主要方式。流动的中国器物以特有的“物的表达”和“匠的精神”传递给非洲民众造物理念、审美思想和人文精神。非洲民众对中国器物及其技艺的接受不仅激活了他们艺术创造的冲动与智慧,还创生了新的艺术式样和文明生态。从传播至非洲的中国器物身上,不仅能映射出非洲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及其艺术思想,还能映射出非洲民众对中国文明的接纳与转换,显示出古代中非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与交往逻辑。澄明此论,对当代全球国家治理以及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新成果──简评《古代希腊研究》晨晓古代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德国学者基茨勒在《希腊罗马研究在中国》一文中曾说:“全部的西方文明,欧、美、大洋洲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都带有希腊罗马时代的烙印。”“谁要想理解欧洲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