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2.
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旧称“塔兰奇”(准噶尔语,意为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他们陆续从南疆各地迁徒到了伊犁。“塔兰奇”人对伊犁河谷的农业开发,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准噶尔是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一部,为元代斡亦剌、明代瓦剌之后裔。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统一了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和  相似文献   

3.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4.
<正> 一 族称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究其称谓渊源,“撒拉尔”应是“撒鲁尔”的变音。 撒拉族的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落。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  相似文献   

5.
包头—从传说到战国一、包头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唐尧、虞舜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在包头一带生活着的是“荤粥”(又名“獯鬻”,音勋育)人。这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向地域性的部落联盟发展。这些部落联盟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其间出现过许多地域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书里就有黄帝时“北逐荤粥”  相似文献   

6.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7.
诺曼人(Nerman),即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关于诺曼人的活动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他们对西北欧修道院的侵袭.在修士的手稿中这些入侵者被称做“维京人”(Vikings).一般认为维京人是北欧海盗,“海上流浪汉,入侵者,征服者,狡诈,勇敢和残忍的人”,①也有人认为维京人是商人——“到威克斯(贸易地)去的人”,②无论是海盗还是商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土的大量地中海地区的物品,如金属、陶器、玻璃,尤其是货币,表明诺曼人曾同欧洲大陆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公元8世纪,诺曼人从家乡出发,向东,穿越波罗的海,沿古罗斯水上商路抵黑海;向西,侵袭不列颠,并在北大西洋上进行探险活动;在欧洲大陆上的扩张最为成功,建立了诺曼人的永久居留地——诺曼底,又以此为据点,11世纪发动了著名的“诺曼征服”.8—11世纪,诺曼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就诺曼人这一时期在欧洲扩张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作一简单论述.一 诺曼人何以在8世纪末走出斯堪的纳维亚,去海外劫掠呢?我们应从诺曼社会自身和他们企图侵入的广大地区的社会状况两方面来加以分析.首先,诺曼人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上遍布沼泽、湖泊、森林、土地贫瘠,农业原始、落后,居民多以捕鱼或抢劫为生.8-9世纪,这一地区人口激增,处于原始  相似文献   

8.
一哈萨克语属于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克普恰克语支包括的语言: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巴什库尔特语(有人译作巴什基尔语)、卡拉卡勒帕克语、诺盖语和库墨克语。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哈萨克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是由古时候居住在中亚细亚的操突厥语的民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组成的。他们是:乌孙、康居、都拉特(咄陆)、加莱尔、阿尔根、乃蛮、克烈、瓦克、  相似文献   

9.
对于那些想与“美国人”做生意的外邦人来说,实际经历可能使他们迷惑不解,因为许多人可以合法地为他们自己冠以这一称号.为了给这一问题划一界线,这一章只涉及格兰得河以北的民族与文化(第十四章集中讨论该河及美国边界以南的情况).无论如何,这有助于外地人首先看一下整个“泛美”地区,然后我们将分别分析北美当地人及南美当地人.对于与这些市场打交道的外国商人来说,主要问题在于南北两方都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叉及相互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10.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在《试论嘉戎语与道孚语的关系》一文里认为:嘉戎语不是藏语。道孚土著居民的语言,既非嘉戎语,也非藏语。它们都是一种独立的语言。道孚语与西夏语比较接近,他们很可能是党项未北徒而留居下来的一个部落,吐蕃称他们为“弭药”。嘉戎人是藏族还是其他民族?我们认为嘉戎语不是藏语,嘉戎人现在虽然是藏族,但在历史上则是被吐蕃统治的其他民族,他们很可能是牦牛羌之后裔.  相似文献   

12.
清代对库页费雅喀人和赫哲费雅喀人一样,是以姓氏(哈喇)和村屯(噶珊)为单位,编入户籍,“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记载:赫哲费雅喀人为五十个姓,凡二千二百五十户;库页费雅喀人为六个姓,凡一百四十八户。赫哲费雅喀人和库页费雅喀人共计五十六姓,二千三百九十八户。这与嘉庆《钦定大清会典》所记相符。道光二十一年《三姓地方赫哲费雅喀库页费雅喀人贡貂清册》中,赫哲费雅喀人和库页费雅喀人的姓氏、户数也有详细记载。他们先后由宁古塔副都统和三姓副都统管辖。按规定他们要定期向清政府进贡貂皮,政府对他们给予赏赐,称为“赏乌林”。本文仅就库页费雅喀人的户籍及清政府对其收贡和赏乌林的问题,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形式及形式美问题,是理解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歌德曾经讲过:“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29页)是的,这的确是个”秘密”,以至连巴尔扎克这样的艺术大师也不得不感叹:“形式——这是普罗特斯,而且远比神话中的普罗特斯更加不可捉摸,更加诡计多端!”(转引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卷第539页)由于形式的这种“神秘”性,有的人(特别是西方的某些美学家)就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并企图仅仅从形式上去寻找美的根源和本质,这就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它特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塔不烟”作为人名盛行于辽和西辽契丹人中的原因,是出于契丹人对从汉人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经济,从而巩固强大了地方政权一事的无比欣喜。文中简述了契丹人向汉人学会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并详述了辽和西辽朝契丹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权组织力量把从中原汉人方面学来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经验传播到北方、东北,特别是西北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情况。作者对古今汉语的异同以及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塔不烟”即“挞不也”这一契丹语新词产生和被用为“人名”的时间不早于公元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初叶。其来源,可能出自古汉语“田父、田父爷”的移殖语(借词)回译,并有可能与日本语中的“田植[名]·”一词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7.
唐朝末年,羁縻统治造成了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人力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问题,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及沿海、库页岛等广大地域内,居住着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库页(库野)、恰喀喇等少数民族。雍正十年以后,他们统归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为叙述简便起见,我们把他们生息繁衍的这一地区称为“三姓地方”,清政府对该地区编入户籍的各族,设姓长(喀喇达)、乡长(噶珊达)进行管理,并实行“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等大片领土被沙俄帝国侵占后,“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在这一地区仍延续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才结束。本文拟就清初到这一时期的三姓地方贸易活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资本概念的起源的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柯尔纽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传》没有论及;拉宾颇有影响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一书提到资本问题但没有深入展开,其它著作就不必说了.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朗兹胡特和迈尔,他们在1932年出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说过:这本著作的主题是“资本的活动”;“资本是运动的主体”(1,第290页).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他  相似文献   

20.
田园隐栖经验有二种:其一是直接经验,如陶潜、王维,从身在田园中做深入体味得来;其二是“虚化”了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从第一种经验来,但已是记忆、印象,甚至是从他人作品中得来,是想象,理想的成分多。如韦应物、白居易的将衙门当田园便是。他们固然也有田园隐栖的实际经验,但更多的是在想象之中将周围环境理想化,或“改造”成田园也似的环境,经验已被虚化。他们在这种虚化了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是田园诗的田园诗”的创作,“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语)。本文试图探索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创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