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生产手段的日益自动化、智能化,人在生产力中的能动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人的精神因素能否涵盖到生产力范畴中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仅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外部条件,还是同时也是其内在要素,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人和自然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主体”的劳动同单纯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的“驯服的自然之力”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产活动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自然客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力归根结蒂是主体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3.
谢维营 《云梦学刊》2001,22(2):13-16
作为哲学范畴的生产力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力有重大区别,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新旧劳动组合形式的更替实现的.知识生产力不但产生了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产目的,而且将会出现新的劳动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客体要素,又有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5.
客体尺度把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和衡量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作为标准的生产力自身该如何衡量?毋庸置疑,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物的客体要素,又有人的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生产力结构中的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用客体尺度和主体尺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主体、客体特别是主体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着。在讨论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时候,对主体和客体概念做一点历史的考察,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主体和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制订和实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在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全面的再认识,从而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对此,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作了高度的概括。赵紫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阐发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接着说:“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  相似文献   

9.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2,15(5):49-52
生产力内在矛盾是生产力矛盾的重要方面,它主要由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与生产物分离的矛盾以及实物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主体价值背离的矛盾构成独特的矛盾体系,其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力主体的价值目标与其素质的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何谓主体生产力?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哲学中,生产力范畴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统治.从单纯对象化形态看,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都是一样的.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才确立起应有的主体地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力与产品价值的形成目前我国农业在大发展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人都在增加投入、改革土地制度、发展规模经济、劳动力转移、搞好分工协作等方面为农业找出路.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应当从农业生产力的特殊性质与实际状况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针与办法. 过去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曾脱离实际地提出要在“六五”期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认为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过分强调农机、化肥、农药等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管其动机如何,现在不少人实际上把经济效益标准、金钱标准,作为生产力唯一的标准。这是庸俗的、片面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短期行为的出现,是这种标准的外在表现;忽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自身的发展,则是这种标准的内在表现。事实表明,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这三者都与人的发展相关。 首先,人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劳动者劳动生产能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是十多年来我国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它对于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地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家工业的主体。乡镇工业企业是我国中小工业的主体”。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时也指出:“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这是中央领导同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斯大林的三分法;一是否定三分法,主张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环节论,对社会生产关系究竟怎样才适合生产力发展,怎样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发展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述既是对以往有关生产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精辟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自决定发表以来,对这一论述中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如模式问题,阶段的划分问题,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等,还缺少深一步的研究,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二。从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发表,人们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同生产关系有关的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等等。其含义有的一直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模糊不清,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三。我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与功能;各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5.
搞社会主义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情和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最近,小平同志又深刻地指出: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穷困的社会主义。现在虽然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这些十分重要而深刻的论述,无疑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深化。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 所谓生产力的发展方式, 是指生产力系统有序演进过程中其时序状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空间分布从小到大的系统运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有两种,从生产力发展的时序状态来看,它表现为纵向传递式发展方式;从生产力的空间运动来看,它表现为横向扩散式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对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生产力独立运动的角度出发,就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科技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主体贾蔚昌,姜正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党的十四大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艄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  相似文献   

18.
思维的全过程通常被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具体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阶段是从抽象规定上升到思维具体,再现感性具体。按照这种划分,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是前后相继、交替出现的,至于这两个阶段各自所包含的逆向思维运动,则完全被忽略了。这种观点无法全面揭示思维活动的复杂机制。笔者认为,在具体到抽象的阶段,贯穿着“抽象下降到具体”的运动,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也包含着具体到抽象的运动。因篇幅限制,这里只能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实际上就是在各项工作中坚持政治挂帅,坚持毛泽东思想挂帅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任何工作部门,都是重大的原则性问题,而对于农村区社工作来说,更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面将生产的消费分为主体的和客体的双重消费,主体的消费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与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里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之下的个人,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两个维度。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将生产实践与人的发展互相统一起来。所以,在生产视域下来看待人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发展视域下来研究主体的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启发,从而具有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