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层面上,考察解释学的两次经典论战,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得失。本文认为,现实解释是异化的、非本真的解释活动,造成沟通的无奈;审美化的解释是对现实解释的否定和超越,是自由的、本真的解释方式,实现和谐交往、平等对话。伽达默尔的失误之处在于,抹杀艺术文本同其他媒体文本的界限,忽视情感在理解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切理解活动的发生都必须以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文本一经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意义,文本意义不因理解者的理解而改变,文本意义相对于理解者而言具有客观性。“读者赋予文本意义”的观点既不能避免自身的逻辑矛盾,也不符合人们理解活动的实际,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坚持理解的客观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认为,作者思想的命运就是文本在理解中的命运:“前理解”、“语言”、“间距”和“解释学循环”等理解条件的辩证性决定了理解结果的辩证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同一的,不能用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人理解其对象,对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教育作为人类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时代的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意义。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理解所生成的意义,意义彰显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前提。而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需要破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解释学观念,也需要破除实用主义的解释学观念,更需要破除对待马克思的一种非历史的观念。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研究马克思同其他思想家的关系,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研究存在四重误解。重新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黑暗的心脏》不同解读及殷企平与王丽亚学术争鸣说起,讨论了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作用及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意义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指出依据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自学校诞生以来,教学就与文本理解结缘.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籍文本的意义阐释、理解来促使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作为既定之物自身要求着被理解,语言既开启文学文本的存在又形成对文学文本的遮蔽。解释者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介入文学文本,与之形成交流和对话,在复原其原初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意义,显现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的存在。正是语言的这种既遮蔽又自我显示的特点,决定了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最终要通过解释学循环的原则达到视界的融合,求得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理解"与"认识"--论解释学与认识论研究对象的区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所说的理解与认识论所说的认识是有区别的思维活动,解释学与认识论具有不同的理论原则,我们在理论上常常把两者混同起来,以致带来一系列的理论混乱,甚至导致重大的理论原则问题.明确两者的区别,确定解释学和认识论的各自的界限,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0.
狄尔泰哲学探寻的目的在于普遍有效地理解社会历史实在而最终把握历史中的人类精神生命。本文以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狄尔泰在后期的生命解释学构想中关于生命范畴理论的讨论。文章认为生命范畴作为理解历史中人类生命的理智性工具,它保证了人类个体以一种“原路返回”的方式对社会历史实在进行认知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揭示出生命范畴对于狄尔泰搭建“历史理性批判”大厦或构造生命解释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理论已渐成体系,而解构主义思潮给互文性理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让文本意义走向了虚无。互文性是文本在文本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特征,文本之间相互的指涉、吸收、参照、改编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文本生态系统。任何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不仅关涉到语言符号问题,而且还关涉到一系列复杂的超语言问题。虽然巴尔特、德里达、热奈特等人对互文...  相似文献   

12.
哲学问题的转换,使语言问题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语言从表达、描述"认知对象"的工具和符号转变为"存在"和"言说"本身,从"手段"转变为"自身",并以此为基点分析语言研究中遭遇的哲学问题,是哲学解释学语言本体论分析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本体论分析完成了理解的本体论分析.寻求在哲学意义上对话的平等性,预示着研究取得新成果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理解"的创造性问题是解释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古典解释学所提出的"重构说"对于该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但由于受历史客观主义的制约,使其理论缺乏深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关于"效果历史"理论的提出,使得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关键,在于从思维入手,从认识论的视觉出发。思维和存在在总体上是一种认识关系。其第一方面所回答的是关于思维认识的前提,第二方面所回答的则是思维的认知与否,它们分别回答了思维在认识中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哲学基本问题这两方面的统一,才能正确回答人类认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之一,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可理解性”这一质量特征的阐述却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可理解性受到会计信息的固有特征、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以及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中都包括可理解性,FASB和IASB制定的联合概念框架也强调“可理解性”的重要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下,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逐渐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提供简化年度报告,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各国来说都是积极而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拉法格的历史解释学与《老子》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他所引入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以及他所发现的《老子》“真意”进行了分析,认为拉法格对《老子》的分析是主观的、语言学的、纯理论性的,但同时他的历史解释学理论对《老子》研究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何卫平教授是国内少数长期从事解释学专门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是何教授多年来学术积累的成果,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解释学的研究性的学术著作,可谓我国解释学研究的新路标.  相似文献   

18.
为奠定人文科学坚实的哲学基础,狄尔泰在其后期思想中探讨了生命解释学中的理解问题,同时为了使这种认知方式更加适合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题,他又把理解作了一种理性与非理性融汇式的本质性构想。本文从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和现代解释学的发展角度分析了狄尔泰这种理解观的产生背景、缘由、表现及其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整个学校教育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与问题的理解与表征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力量促使学生理解与表征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围绕着文本的理解问题而展开。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的创发理解是作品的中心,理解的方式是问与答的谈话形式。这种形式是内在于理解的。针对上述的观点赫施认为文本作为作者生命活动的凝固的形式,其实质只能是说话者——作者的言语,是一个封闭性的结构。赫施承认,文本的意义处于变动不居的历史演变之中,而文本的含义则是确定的、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