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锡彭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沈怀兴先生《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历史观点——从“蝴蝶”、“凤凰”二词的结构说起》①(以下简称《研》)一文,对“蝴蝶”、“凤凰”等词的语素构成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并据以提出了“判断词的结构特点的大原则”,我们读后颇受教益.不过该文也有值得商兑之处.现结合汉语语素分析的具体实例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沈先生及读者.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取决于一个词的语素构成,分析一个词的语素构成有两种方法,一是共时的分析,一是历时的分析.两种分析的结果有时是一致的,例如“凤凰”一词的语素构成,正如《研》文所考,历史上“凤”和“凰”都有意义,“雄曰凤,雌曰凰”.从现代汉语来看,“凤”和“凰”都能独用(即独立成词),如“凤求凰”‘龙凤呈祥”;“凤”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如“丹凤朝阳”“凤毛麟角”.因此,无论古今,“凤凰”都应当分析为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但是,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蝴蝶”,《关于语法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2.
李元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词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词又有别于其它事物,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叫雅各,我对它还是不了解。”词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种种联系的基础是“约定俗成”。这是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的。多年来,我国对词的内容——词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词的形式,特别是词的形式和内容间的“约定俗成”的联系,虽经多次讨论,但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继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实词的语法特征比较明显,结合能力比较固定,只具有一种词性。“同志”、“拷贝”、“元素”、“粒子”一类词表示事物概念,是名词;“说”、“听”、“知道”、“遇见”一类词表示动作行为概念,是动词;“淳朴”、“浪漫”、“笔直”、“白生生”一类词表示性质状态概念,是形容词;“一个人”的“个”,“去一趟”的“趟”,这类词表示单位概念,是量词。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中的词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所说的词的发展变化是指一个词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它既包括词内部的发展变化,即通常所说的词的形、音、义的变化;也包括词外部的发展变化,即词的分化、合并及更新。 相似文献
5.
田玉琪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1):108-111
词中有不少句中韵,它源于诗的句中韵而比其更加复杂,一些还成为词调中的一种定格。本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词的句中韵分为句内叠韵、一句多韵、二字独韵和句中藏韵等几种类型,并探讨其与音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一)语音形式的变化 1.双音化的趋势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的意义发展了,词的语音形式也可能随着产生某些变化。如一些词虚化了,它的音也随之变为轻声;一些词的意义分化了,也引起了语音形式的分化等等。但这些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到词的全貌,词的语音形式自古以来的最大变化会以下两点,其一就是双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谈词的褒贬义与构词语素义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4)
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有一部分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它们除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外,还含有对客观对象的感情、评价意义。如英雄、烈士、爱戴、称赞、廉洁、慷慨等,表达出人们对这些人、事物、行为、性质的肯定、喜爱、赞扬的感情和态度,这类词称为褒义词。又如:懦夫、蛇蝎、怂恿、毁谤、冷酷、刻薄等,表达出人们对这些人、事物、现象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大多从两层含义来阐述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是从绝对真理的第二层含义出发,在谈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人们普遍认为,“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然而,近年来,哲学界有同志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了一些新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命题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质疑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二期刊登的刘长明等同志的《对毛泽东矛盾二分法的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对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提出了质疑。《反思》一文提出了矛盾的构成要素问题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带有启发性的思想(如作者认为构成矛盾的要素是多个并分层次等等)。然而文章把矛盾“二分法”等同于矛盾的“二要素说”,并进一步提出矛盾可以有多个方面构成,把构成矛盾的要素混同于矛盾的方面;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由于当时(1937年)毛泽东远在陕北一隅,受历史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只能看到再简单不过的公式化了的两方面构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受到了现代小说实践的挑战。现代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再也不是一个事件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也就是说,文本中的话语情节再也不是故事的情节。故叙事文本中的情节是叙事元素,以及由叙事元素构成的叙事序列的组合;不过,这种组合一定要排列有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法的构成”是指法由哪些要素投何种规则组成一个具有科学、完整的外部形式和协调一致的内在结构的法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三个含义:(一)法的构成要素,即法由哪几个要素构成;(二)法的构成规则,即法的各个要素是按何种科学规则组成一个法的有机体;(三)法的构成的价值取向,即法的各个组成要素按科学规则组成一个具有科学,完整的外部形式和协调一致的内在结构的法的有机体,从而使法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法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容。与内容的层次性相适… 相似文献
13.
杨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
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词与诗的分离与合流的过程,是艳俗与雅正相互交融的过程.词独立成熟之后向主流文化悄然回归,在北宋初表现为词与诗开始由分离而初步融合,词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转移.张先较全面地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如把"言志"等传统题材及诗文的写法纳入词中,成为北宋初词转型期中较为典型的 代表,也体现出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8-71
《马氏文通》中关于字类假借分类细致,且术语使用丰富;它与字无定类密切关联,可借此解释马氏前后关于字有无定类提出的不同观点;再者,马氏并未对字类假借的各种形式进行严格区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中的几种词的跨类现象形成对应关系。文章对以上问题一一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代利利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67-169
语文能力包括了听、说、读、写四种,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发展其实是不平衡的,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高职语文发展语文能力要做到:一是听说重于读写;二是读写侧重应用、实用;三是要重视知识、态度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了听、说、读、写的关系,才能达到语文能力提高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6.
简论无意识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关于人的心理构成问题,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一次把它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且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主体部分。他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又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研究无意识构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同时又把本能仅仅归结为性本能。荣格虽然克服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倾向,看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但他又片面强调无意识中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庞大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如果从产生的条件来看,可把无意识分为先天无意识和后天意识;如果从 相似文献
17.
孙绍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正> (一)性格的逻辑起点——人物的一点着迷要找到人物构成的逻辑性首先得找到人物性格的逻辑起点。一切情感的变异性和统一性都是从这个起点上产生的。正是在这个起点上有着决定人物性格发育、生长、衰亡的胚胎。要找到这个情感的逻辑起点,就得从找到人物感情的不同点开始。英国作家亨 相似文献
18.
金健人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在现实世界中,空间与时间是结合得如此紧密,不但在事实上不可分,就是在表述上,也得互相借助.如果有人问从杭州到北京有多远,另一个人回答乘火车得X小时,那当然意味着火车以一定速度运行X小时后能超越这段距离;而许多时间词,诸如“长久”、“短暂”、“远古”、“近日”……等,本身 相似文献
19.
王列军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1):53-64
本从探讨“虚拟”这个概念出发,结合BBS聊天室和MUD游戏群体这两个具体案例,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基于虚拟现实和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社会的特征,构成和变化,本认为虚拟社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虚拟化进程的加速体现,以物理现实为基础,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融合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