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教授的性命·文化·艺术》一书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刻阐释了艺术的文化特性,揭示了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拓展了艺术学研究的空间,开辟了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一部以生命为本体建构,集哲学、美学、文化学和艺术学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与西方后现代知名学者迈克尔·彼德斯教授在访谈和对话中,就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后现代哲学的走向、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影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等论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中,只有列奥·施特劳斯是专业的政治哲学家。在西方思想界,他是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价值而闻名的。三十年代移居芝加哥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他的事业成为当代政治思想中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在施特劳斯看来,古典思想中包含着西方文化关于人权、民主的“绝对真理”,对这些真理或价值进行不断的肯定(意味着浸淫于伟大思想家,随时代变化而一再阐发、明确包含在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努力中的文明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5.
6.
“历史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语言学家施莱格尔的笔记中,那时,它指代一种特别强调历史的哲学。到十九世纪,历史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代表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即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事物形成的具体环境,并据此阐明事物的个体性。此后,“历史主义”一词被利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含义越来越杂,以致于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历史主义的危机”中,一些人将“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7.
8.
雷纳.韦勒克所从事的参照并融会了诸多学科之成果的文学研究实践涉及诸多学科维度,其中对于文学研究中的哲学维度的剖析与阐述尤为精到与透彻。首先,他对哲学与诗歌的关系问题予以了客观的分析。其次,在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之中,他恪守了自己一贯所倡导的辩证原则,对于关涉到哲学的诸种问题予以了详尽而精辟的阐释。最后,对于某些批评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哲学观念的运用失当等倾向,他也给予了纠偏正误的分析。就韦勒克与利维斯之辩而言,韦勒克对利维斯的评价可以说是较为恰切的。 相似文献
9.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坦I”与以PU代表的“维特根斯坦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TLP与PU以外的大量维氏遗稿(特别是他在思想转型期留下的思想材料)却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长期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恭维地对保罗·利科说,“在美国,您(利科)和他(德里达),难道不是读者最喜欢的两位法国哲学家吗?”利科的回答是“啊,那么我想说,莱维纳斯正在蒸蒸日上,发现他有些晚了,但这样的发现将是十分惊人的。”确实有些晚了,一直到1998年,在美国才出版了这本莱维纳斯关于胡塞尔现象学评论的重要文集。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公开关系,以及这一关系与其哲学思想的瓜葛——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其概念与那声名狼藉的政治信仰相关,已经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海德格尔事件”。而先于海德格尔思想政治性的讨论十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已通过对(再)生产哲学话语的制度构件的分析,提出了解读海德格尔哲学政治性问题的独特视角,这也是进入该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14.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汉语学术思想界,德里达是一个得到极多引用和极少研究的人物。他的一些独特论点和术语似乎已经成了哲学、文论乃至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老生常谈。与之构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几部公认的重要著作却迟迟未见汉译。直到1999年下半年,《语音与现象》和《论文字学》的简体字版才由京沪两地分别出版,幸而避免了把遗憾带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5.
16.
这或许是个在中国读者看来陌生的问题。但阿兰·图海纳正是以此为题出版了一本新作。也许是介绍不足的缘故,著者在中国大陆不是特别闻名,但作为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图氏自六十年代起便在法国乃至西方学术界享有盛名。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当代学术尤其是史学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雅克·勒高夫这位年近八旬的法国当代史学大师和中世纪史专家。笔者对勒高夫的了解始于九十年代初开始撰写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论文时。在查找到的相关文献中多列有勒高夫近半个世纪前所作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一书。后来因对西方历史的兴趣日涨,又去上他有关中世纪史的课程,亲自领教了勒高夫先生精细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是什么?有理由认为,一本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书,会在开篇对这个领域作出一个直接而综合的定义。不过,这本书的导论没有这样做:编者仅仅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虽然颇有争议,但很时髦。它随着文化研究,酷儿理论及非裔北美研究等领域的进步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一批来自欧洲、中国和美国的学者通过本书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学术意向:在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时尝试运用皮埃尔·布迪厄关于文学生产的理论方法,以期对这一课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编者米歇尔·霍克斯(Michel Hockx)在引言中对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作了直观概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