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是一个很有研究性的问题,亦历世史学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集中就其由平城南迁洛阳之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两方面,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欧阳修的学者皆曾从不同角度讨论过洛阳在欧阳修研究中的意义:或以之为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起点;或以“对洛阳盛游的追思”为形成欧阳修主体风格的切入口和契合点。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诗文革新,还是追忆的角度来作探讨,洛阳都只是个实存的空间,是欧阳修曾经生活,而后追忆,并且影响其一生文学发展的场域。但这正是笔者以为未足之处。笔者以为,洛阳不只是一个实存的空间,它其实更是一个记忆的场景,并且在欧阳修之文学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由此入手,希望能对欧阳修其人与其诗文有更深入幽微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河南洛阳平乐正骨的医疗理论与技术,发起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第一代传人郭祥泰。郭祥泰之前,郭氏祖先得传于明末清初的名医祝尧民。而在祝尧民之前,平乐正骨医术还应有更早的源头。平乐正骨所坚持的“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三原则,所采用的“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四方法,以及所使用的药物接骨丹、展筋丹等,在古代的中医学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述,而且可以由此看出洛阳平乐正骨医术对于古代中医学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刘锴 《社区》2011,(25):51-51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5.
1944年4月,日寇发动河南战役,铁蹄所至,万众遭难。一个月内,郑州、洛阳38个县相继沦陷。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豫西人民,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总部任命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组成豫两抗日支队。9月21日夜,皮、徐率领1700名优秀战士从济源河消渡口分乘4条木船突破日伪军防线,越过陇海路;9月28日在登封颖阳镇伏击从洛阳尾随的日伪军.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河洛地域是道家文化滋生成长的沃土。先秦老子的开源、魏晋玄学的流行、宋代洛学的出场、金元全真道的兴盛,构成河洛道家文化的"大传统"。而河洛王朝崇奉与王都战乱是影响河洛道家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河洛洞天福地与庙宇宫观传达出乡土社会的"小传统"。河洛道家文化既规定了地域文学的历史语境,也内在蕴藏着它的一个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8.
洛阳水席与民间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水席是豫菜的一个分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其每道菜,都是民间传说的历史。同时,水席的每道菜都是文化的,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洛阳牡丹传说是在河洛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其发展深受河洛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这些传说由引子、主体及确证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着很高的叙事技巧。具体而言,引子部分常用指代模糊的时间性表述词汇,具有程式化特点,这是农业社会时代民众计时观念的表征;主体部分具有故事类型学特点,如“动物报恩”型主题就传达出舍己救人这一农业社会时代对人类生存有重要维系作用的价值观念;结尾部分则多用附会的技巧。究其叙事技巧背后的文化意蕴,则可以对应到传说创作者们所秉持的乡土情结和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0.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墓向坐北朝南,地面有高大封土,都是单室墓,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分别继承了东汉和魏晋丧葬文化理念。墓葬是否随葬陶俑群、形制固定为带盖方形的墓志尺寸大小具有身份等级差异,说明北魏把汉晋的部分葬俗进一步发展为礼仪制度。而帝陵墓室涂黑、部分陶俑左衽则是保留的北方游牧文化传统。随葬品中所见拜占庭金币、下颌托等,是西域商贸往来的见证。出土的胡人侍从俑和佛教用品,表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上各种因素和谐共存于同一墓葬,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一体格局。墓葬中“太和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孝文帝对于洛阳陵墓区的规划、汉与鲜卑势力的持续消长和北魏统治下复杂的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孝文帝积极主动承继汉晋文化,目的是将拓跋鲜卑纳入华夏统绪中。对洛阳北魏墓葬实物材料的解读,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洛阳县令是京畿地区的地方行政官员。洛阳令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严惩罪犯和参与中央政府的重大礼仪活动。朝廷对洛阳令赏罚严明。因特殊的政治地位,洛阳令享受较优厚的待遇。中央政府对洛阳令的重视,是欲倚重于洛阳令,使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得以更顺利地维继。  相似文献   

12.
于曜店里的墓志距曜店村不会太远。据民国洛阳县地图 ,可知民国清风乡与唐代的清风乡部分重合 ,古今相去千数百年而乡的名称相同 ,部分地域重合 ,可能是巧合 ,抑或承传有绪。中国古代的村为以农为本的人民聚居处 ,一般说来 ,一个村落的逐渐形成、沿续维持以及村名的产生、流传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岁月流逝 ,朝代更迭 ,县、乡易名不在少数 ,村名改换以至村落的迁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的村名于今大多都失传了。一个村名沿用千年以上至今未改者鲜见 ,即使未改 ,一般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根据。就唐代张阳村而言 ,从墓志记载看 ,表中所列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洛阳是全国书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云集了大批书法家、画家。书法绘画艺术领域里的新变化几乎均发生在这里。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氛围 ;另一方面 ,这里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14.
迁都洛阳后,北魏文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文学风气得到重建,外在表现就是社会上文学活动的相对兴盛有密切关系。文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提高了写作技巧,南北文风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初步融合。北朝后期唯有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多数的文化遗产,这就为北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洛阳城市建设糅合了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许多经验,代表了当时城市建设的水平,其宏伟的建筑和鲜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风貌及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洛阳纸贵     
西晋左思“欲赋三都”,从山东临淄“移家京师”,“遂构思十年”赋成,一时不被人看重。左思请德高望重的皇甫谧看过,皇甫谧矢口称赞,并为作序。又有著作郎张载、中书郎刘逵作注释,于是《三都赋》声名大噪。起初,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想作此赋,听说左思在写,对他弟弟陆云说:“有一个鄙夫要写《三都赋》,待他写完,用来盖酒坛子吧。”待《三都赋》问世,经名家荐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也为之叹服而辍笔。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7,(3):31-34
苏秦(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氏(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相似文献   

18.
钱国宏 《社区》2012,(27):43-43
初到洛阳,对千年古都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雄伟壮观的龙门石窟,历史悠久的白马寺,花香四溢的王城公园,雄踞中原的丽景门……不过,最让我好奇的是一种美食一此物名为:“洛阳不翻”。  相似文献   

19.
第一等学问     
蒋光宇 《社区》2011,(8):1-1
东汉时期,京城洛阳太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学府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其官职都被称为博士。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古时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北魏时期的洛阳曾经受到西域文明深度的熏染。其间文献史料的记载及地下各式文物的面世,曾给洛阳地区浸染西域文明历史信息的揭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学资料。该文对洛阳地区北魏上述两项文化史料作出系统的考察,进而为当年这一地区人文时态的斑斓夺目,勾画出一个全景式的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