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崇富 《船山学刊》2008,(3):128-131
本文认为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既发明了“阳燧取火法”,火焰鉴别元素法。同时也继承了道教修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合理思想内核。在上清派道士那里,炼丹术乃是达道的舟筏和桥梁。最终服务于他们的宗教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传统数学中非理性因素淡出,但此时道教与传统数学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仍有广泛互动。大量道教学者参与数学、天文历算学研究,世俗数学家也多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道教与传统数学互动有着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传统数学以及部分道教学者接触到的西方数学和科技,并未能成为推动道教发展的思想动力;另一方面,以李明彻为代表,道教学者已经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数学和科学技术,然而,却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响应。道教始终未能营造出积极吸收西方科技的文化氛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科技衰落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当历史的脚步跨进六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一片浩渺得曾经让勾践忧心忡忡,甚而涕泣不止的江南山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社会审美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和担纲的主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江南山水是怎样在六朝时崛起为美学主角的呢?这与道教有直接关系,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重要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5.
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影响的阐述,显示道教"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强大辐射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道教"悟"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悟、瞬间、直觉、余韵四大特征,其最高审美境界"传神余韵"就直接以道教"得意忘言"说为哲学理论基础之一,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有别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独特"神韵"魅力.  相似文献   

6.
诗趣生成理论指在诗歌中追求奇妙的理论 ,它主要形成于宋金时期 ,而集中体现在“因事出奇”说之中。此学说的生成机制与道教有直接的联系。其首倡者扬雄属于早期道家 ,其主要理论代表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和王若虚 ,他们都具有浓郁的道教情结。清理诗趣生成理论的审美情趣 ,考察其历史发展的脉络 ,寻绎其逻辑演绎的路径 ,即勾勒出宋金时期诗趣生成理论与道教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精神思维活动,道教"存思"法具有驰骋想象的特点,文学"神思论"的出现,与之密不可分.神思实际上就是把道教的存思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是文学中的存思.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化用存思方法进行创作的现象已很普遍,<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诞生,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农历二月上旬巳日至三月上旬巳日(魏时固定为三月三日),是古代青年男女临水聚会联欢、遨游、恋爱、选配佳偶的节日,古称“上巳节”;实为自主婚姻、自由恋爱、两情相悦、谈情说爱的中国情人节。自西汉帝王在此日祈子祭祀以后,使上巳节的情愫与本意有所变异。汉族广大地区的情人节变成祓禊、祈子之祀,进而演变成春游、踏青等一般性游乐活动。然而,在我国边远的黎、白、傣、壮等少数民族地区却年复一年地欢度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 )是一部通史性的学术专著 ,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至“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该书由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卿希泰教授任主编、王明先生任顾问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编写 ,于 1995年 12月完成。书一出版 ,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反响。大陆的《光明日报》、《出版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宗教学研究》 ,台湾省的《哲学与文化》、《关系我》杂志 ,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ofasianatudies》等纷纷发表书评和报道。 1997年 8月 9日 ,《光明日报》还以《认真研究中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金元时期的全真教龙门派利用战争期间广大平民梦想和平的社会心态,在山西迅速扩大教势,全真教道观发展到了约300座以上,成为当时北方全真教势力最庞大的一个区域。元明之交,全真教衰落,但却遗留下一批像永乐宫与龙山石窟这样的全真教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3.
人神遇合:魏晋六朝道佛争锋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之际,道教和佛教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使得人为宗教背景下的造神运动蓬勃兴起.道佛伪托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或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或以攻讦和打击对方,或以压制地方崇拜,或向儒家精神积极靠拢.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神遇合成为魏晋六朝道佛争锋主要的叙事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就文学书写而言,中古时期,人们对鲸鱼的认识、想象与利用经历了一个有迹可循的演进过程:从魏晋时期零散且单一的象征性描写,到南北朝至隋唐初年咏昆明池诗的大量出现,再至盛唐鲸鱼诗的全面繁荣。鲸鱼的复杂面相被渐次、充分地展现在文学文本中。韩孟诗派及其以外的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鲸鱼来营造震荡光怪、瘁索枯槁的审美境界,鲸鱼意象对中晚唐文学的定型、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杜甫笔下,鲸鱼不仅被文学塑造,还反过来言说文学,鲸鱼象征着雄劲刚健的文风,并与风雅传统相联系,成为中古文论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经商逐利之风盛行,平民百娃、官僚贵族、地主、僧尼,甚至军队,都卷入到商业活动中来.在商业发展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商业都会.为保证商品流通,收取商税,政府也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六朝商业,就其性质而论,有官营和私营;从形态上讲,可分为贩运贸易和店铺零售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宋词与六朝     
宋词与六朝体现了历史重合点在词的文学审美上的衍化。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历史教训的总结,对六朝遗存,表现出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4,(5):164-170
六朝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结晶。它既有对于文体问题的精辟创见 ,更有着深挚的人文蕴涵。两汉时期的文体论多为儒家的政教意识所掩盖 ,难以获得自身的价值。魏晋以来 ,随着人文意识的兴起 ,文体论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人文蕴涵与形式要素融为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回顾旧史学与新史学的既有成果,六朝政区研究仍有继续开拓的较大空间.文献资料方面,传世习见文献即相关正史地理志以外,应当充分关注传世扩展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献;关键原则方面,把握诸如彰显正统、疆域盈缩、因人而异、内外轻重、主导因素、军政至上、权宜流变等等原则,皆属必要;至于“理解的同情”,则是我们应持的一种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20.
六代道德论     
吴天明 《中州学刊》2022,(1):119-129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忠道"而无"恕道",使无法行道的仁德君子难以自处;春秋时代进入钢铁文明时代,华夏无主而又财富暴增,其君子之道在客观上虽也利于苍生,但主观上却自私愚蠢而虚伪,并非真正的仁德君子之道,故不宜提倡;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