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褚葆—教授主编的《当代美国经济》一书,侧重研究美国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详尽地叙述了“滞胀”在美国经济各个领域中的现象。对如何评价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美国第三产业的地位;如何看待美国战后资本输出的后果;美国经济八十年代的发展趋势展望等学术  相似文献   

2.
始于2011年夏季的美欧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资产大跳水、黄金顶破天”到“资本和黄金市场双双生过山车”.美欧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是国际动荡打断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世界经济正滑向滞胀;二是深深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调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通货膨胀持续.应对美欧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创新: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更新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滞胀”与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加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是由资本主义垄断和国家垄断产生的两种长期折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及其矛盾激化的表现。但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顽症同时并发而形成的所谓“滞胀”,却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一种“经济新病”,它是帝国主义各种基本矛盾激化,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所造成的恶果,是帝国主义腐朽性新的和最突出的表现。在滞胀条件下,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更加深刻更加严重了,这可以从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滞胀发展的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在大规模失业(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夹缝中挣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美国经济的这种困境称作“滞胀”。卡特总统上任以后,一直把减少失业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作为经济政策四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本文仅就两年来美国经济“滞胀”发展的情况、卡特政府为了把美国经济从“滞”、“胀”的夹缝中解救出来所采取的政策和带来的后果,以及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滞”是指经济停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低经济增长率(甚至是零或负的经济增长率)。“胀”是指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或者是物价上涨率偏大,或者是名义上物价不变,但商品短缺,有价无货。“滞胀”是指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与“滞胀”的根源何在?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政府工作失误或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呢?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非均衡状态的分析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滞”、“胀”还是“滞胀”,都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如果说政府工作失误或偶然事件的干扰多少与此有关的话,那么这只是加剧它们或诱发它们的因素而已。 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都有可能发生。总量失衡可能表现为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结构性失衡可能表现为由于关键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面导致的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这样,“滞”或“胀”或者由于总量方面的原因,或者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单独出现。如果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同时发生,那么就可能有下述四种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陈宗胜教授等人的新著《走出滞胀的困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出版了,该书就我国滞胀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摆脱这种状况,都作了深入的探讨,阅读后收益不少。我觉得该书有3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立论基础。作者对中国的滞胀现象没有采取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分析,而是把它放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他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双重过渡”,即“从发展水平看,中国正在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跃进;从体制模式看,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或双重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该书第2页)。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变动剧烈的时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处于变动之中。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过渡时期势  相似文献   

7.
滞胀,作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顽症,虽然没有充足的理由说已在我国大地蔓延,但却完全可以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面临的头等经济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滞胀之形成特点、产生途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在研究我国经济滞胀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地看一下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运行轨迹。 70年代,尤其是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各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了既有经济停滞或衰退和高失业率、又有高通货膨胀率或高物价上涨水平的经济并发  相似文献   

8.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70年代普遍陷入“滞胀”,结束了二战以后的高速增长周期。“滞胀”的形成表明,从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广为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在不同程度上以此为依据而实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政策,开始失灵并出现负作用。于是一段以保守主义为特征的调整和改革的浪潮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保守主义改革之一,是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所推行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往往被称之为“撒切尔主义”,甚至有人称之为“撒切尔的革命”。“撒切尔主义”产生和实行的背景,是凯恩斯主义的经…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70年代,由于既不能科学地解释“滞胀”现象,又不能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滞胀”困境,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严重打击。由此,应运而生了新古典宏观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本文将在简单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新古典宏观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并分析两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新古典经济学居于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地位。新古典经济学是主张自由放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对…  相似文献   

10.
从证实到证伪: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证实到证伪: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反思陈英70年代以来,凯恩斯经济理论在世界性的经济“滞胀”面前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西方经济学再次发生危机。主流经济学受到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攻击;而新的、旧的其他流派的挑战也没有给经济学带来生机,反而使之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治理整顿对江西经济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或是使之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或是引起“滞胀”和“滑坡”。要使治理整顿有利于江西经济的发展,关键并不在于治理整顿方针的出台,而是取决于作为主观能动性的对治理整顿的理解、认识、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经济现状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作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认清形势,主动出击,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有效措施,很可能实现江西经济走出困境走上繁荣的目的。如果举棋不定,消极应战,人们所忧虑的后果很可能发生,因此,在治理整顿环境下,要把握住江西经济发展的命运,必须深刻分析在治理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主要有以下特征:解决本国的经济滞胀;引进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换,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政府要“掌舵”,不要“划桨”。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在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中如何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联系我区实际,以期对宁夏在这一领域内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们研究世界经济两大体系的经济运行,首先面临的问题是: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确立以来到七十年代初,连续经历了三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什么紧接着又出现了“滞胀”局面?今后的趋势将会如何呢? 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各国都要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实质何在呢?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几个分裂状态的国家,一部分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另一部  相似文献   

14.
陆遥 《理论界》2008,(5):219-220
二战后美国经济由世界的立足者到“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又转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走出低谷保持多年来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以致使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诠释。这与美国政府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时期采取的政府适度干预、引导和调控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滞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新趋势陈宗胜,李振江一、“滞胀”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阴影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和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企业制度和粮食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已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秩序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从1982年底至1985年的二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反常现象。经济发展速度是三十年来最快的,而且通货膨胀率很低。这和七十年代经济发展停滞、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此,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滞胀”的困境。我们对此持否定看法。这里的关键在于找出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供给学派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着眼于需求的凯恩斯主义不同,供给论派提出了着眼于供给的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新方案”,因而受到陷于“滞胀”困境而急于寻找出路的美国垄断资本的青眯。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就主要根据这一学派理论制订经济政策,搞  相似文献   

18.
在长波周期中,主流科技产品社会渗透率提升之后必然面临市场约束。广泛存在的分利集团阻碍了市场的自动调节,导致滞胀现象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分利集团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分利集团加剧了中国经济滞胀恶化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分利集团利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调控政策,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导致供给恶化和流动性过剩并存。应对滞胀的长期选择是制衡分利集团,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景气循环特点及中长期战略性对策杜辉90年代后期到下世纪初,是我国经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景气循环将日益呈现“隐性滞胀”的特点。为此,把握景气波动的特点,适时调整对策,对于减少波动损失、加快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进人80年代以来,我国以...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一提到宏观经济调控,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采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总需求实行管理。但从三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思想史上看,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似乎有力地证明了“市场失灵”。“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确实在短期内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刺激了经济增长。然而七十年代的“滞胀”似乎又证明了“政策无效”。罗伯特·卢卡斯有力地宣布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死亡”。因为在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