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透视时尚杂志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时尚杂志的广告与媒介内容同质化的特征,可以发现这种同质化构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时尚杂志的繁荣,既是当前市场经济下商品的结构性过剩的一种反映,又通过积极的构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为这种结构性的过剩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渠道。另外时尚杂志为当下新兴的白领阶层提供了消费时尚的指南和区分阶层的标志,这些便是时尚杂志成功的文化策略。关于以时尚杂志为个案的文化研究,其实也反映了当前媒介与大众文化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2.
虽然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科技发展终结了古典神话,然而,神话思维共时性地潜藏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依然对文化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中,演变为一种现代意义的神话方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商品神话、政治神话、国家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获得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强大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神话在审美特性方面,首先,表现普遍的功利主义和审美活动的世俗化,更多地将意识形态融入到美感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官方权力和民间观念的合流;其次,技术崇拜、商品崇拜和权力崇拜逐渐置换英雄崇拜,成为大众新的审美对象和崇拜对象;最后,游戏意识的建构和审美活动中感官功能的高涨成为现代神话又一个鲜明的审美特性。现代神话以其多样化的审美特性丰富和改变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并对文艺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分析并批判了关于意识形态经验基础和观念系统的形而上学;在以"当下"时间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三种简单类型及其混合之后,对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神话进行了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是艰难的,它为适应时代语境,去除(或弱化)其意识、思想、价值等内涵,而化约为现代知识。传统文化的知识化,成为"意识形态—国家权力—政治神话"的合法性路径。其中,政治神话在传统文化的常识性知识中实现文化认同以及民族主义的皴染;在伦理性知识中,政治合法性通过伦理的道德得以确证,从而实现国家权力与政治神话的自然化、永久化,并在一种看似顺其自然的秩序中实现政治意识形态的维系,实现权力合法性的孵化、生产与重构。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理论,面对的是20世纪中期蓬兴的大众媒介,立足于对法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和批判,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炼金术,即借助大众媒介,通过神话化成为全社会共同文化,俘获大众意识的秘密。并指出只有用神话的方式去掠夺神话本身,即将神话神话化,才能解构神话。但巴尔特的神话理论,在涵指系统与元语言系统的关系上,神话与象征的区别上,还有进一步辨析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世界图景,世界秩序和冷战:神话制作的历史与联合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是“意识形态时代”,在此时期有三种社会神话逐鹿天下。这就是由美国人为首的西方精英们所提出的“十恶不赦的共产主义神话”,共产主义精英们所鼓吹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神话”,以及第三世界精英们所信奉的“帝国主义和经济不发达神话”。三种神话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虽然这些依据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神话的倡导者相信各自的神话,神话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的国际关系有强大影响。因为相互抗衡的神话妨碍达成有意义的国际协议,意识形态的抗衡破坏了国际合作。联合国是这一破坏行动的牺牲品,因此50年来的成绩令人失望。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失去信誉,意识形态斗争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趋于缩小,这一情况对于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开展合作大为有利。然而展望未来,还会有新的意识形态冷战冒出来。  相似文献   

7.
无"是"即无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神话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7,1(3):25-32
逻辑与本体论均以“是”为核心,无“是”即无本体论,同样无“是”即无逻辑——这就是流传于中国学界的一个形而上学的逻辑神话。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个神话进行解构,读者将会发现,“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中不过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即作为组成逻辑常项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要素;在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中根本没有地位;在现代逻辑中亦无影无踪。这一切表明,没有“是”,逻辑照样运作。无“是”即无逻辑论的症结在于把逻辑和形而上学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刘胜枝  齐雪洁 《河北学刊》2006,26(2):230-233
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中国时尚杂志在女性杂志中异军突起,以全新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模式冲击了女性杂志市场。目前在时尚杂志中存在三种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背后蕴涵着多重现代价值观念,每一种女性形象都代表了女性杂志所培育的一类理想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社会学视阈来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有三个基本的战略取向,即构建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三重身份;推动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构建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形态;促使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合理分离,实现主导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韩源 《江汉论坛》2006,39(1):27-29
从知识社会学视阈来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有三个基本的战略取向,即构建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三重身份;推动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构建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形态;促使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合理分离,实现主导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伦理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非道德性神话”,这一观念的本质含义是:伦理与企业经营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企业伦理也就成了一种神话。本文将主要针对这种观点,就企业伦理何以可能问题,从企业的社会伦理责任和企业的自身信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伦理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并提出了建构企业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12-118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沉重的社会负荷,使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的存在淹没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之中,无法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究其实际,现代颓废主义文学是一种美学现代性的表达,来自于对现代进步神话的批判,也是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抗。这种反抗既是美学的也是道德的,自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为之"正名",进而重构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形态,依靠它的视觉语言成为了现实社会的一种伦理载体,因而它在为人们制造视觉神话的同时,也为人们制造了一个个伦理神话。本文在通过对产生伦理神话基础的探求,揭示出伦理神话背后其实是也是一种伦理,即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能指的狂欢:罗兰·巴尔特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江淮论坛》2006,(3):98-101
罗兰·巴尔特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创建了带有文化批判色彩的符号学理论,在大众文化、媒介文化中产生了强烈影响。巴尔特认为现代神话概念可以有无限的能指,资产阶级开发的大众文化利用能指把一个符号的原初意义改变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而使大众失去人文精神。广告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催生了人们的消费主义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构建起所谓的“时尚”,主宰着人们的日常趣味。这样,罗兰·巴尔特通过对时尚的分析,揭露了现代神话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7.
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话思维是指蕴含在神话中的人类关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现实的把握和认知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同于文明时代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逻辑的思维。本文从理性归纳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神话思维的三个基本的特征 ,即 :主客体的混融与具体映象的特征 ;丰沛的感情与神秘力量的特征 ;象征原则与夸诞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识形态是指在解放观念催生下的有明确自觉意识的狭义意识形态.群众性、排他性、鸟托邦式的许诺是现代意识形态的特征.反意识形态是现代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卡尔·曼海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首先指出马克思本人对其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是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后人之所以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决定论式的解释,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即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是理论的立场,而是乌托邦的立场。最后,作者通过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乌托邦的思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正是通过站在乌托邦的立场上来应对现代人的根本危机的。这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仅只能是批判的,而且还是不断地走向自我批判的。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02,(12):54-6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说。他在马克思和曼海姆的基础上,明确指认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中的实存方式,即社会无意识的想象体系。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自身是无历史的,但是它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依存现象却是永远存在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器,成为统治者合法统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