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位被侮辱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悲惨遭遇。苔丝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个人起码的幸福权利的淳朴的姑娘。苔丝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地主庄园去务农,到牛奶场当挤奶工。历经磨难后,她为追求真爱而杀死了恶棍。女主人公苔丝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小说发人深省,闪耀着美学的光辉。本文根据小说中对苔丝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形象的描写,探讨了作为哈代笔下的一位完美女性苔丝的美丽纯洁、辛劳善良、自尊自强、真诚勇敢、坚毅反叛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哈代的妇女观迥异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像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正> 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伯德家的苔丝》里的悲剧主人公,这一形象,历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同情和赞美。由杨周翰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欧洲文学史》,在分析这一形象时认为:“苔丝和裘德,虽然一个是农业工人,一个是石匠,这两个形象在哈代笔下,都是他的‘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并不是工人、农民的真实形象”。笔者认为这一评价不甚公正。本文试图从苔丝形象的自然性和反抗性的有机结合出发,论证哈代把苔丝塑造为真实的工农形象的典型意义。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安玑·克莱把苔丝称做“自然的女儿”,作者也一再把乡村田园妇女的纯洁朴实与城市资产阶级妇女的矫揉造作相比较,衷心赞美苔丝这个生活在乡  相似文献   

4.
<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苔丝>作品的分析,来探讨一下作家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著名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短暂一生的悲惨遭遇为线索,颂扬了苔丝非同寻常的性格魅力,展现了苔丝纯洁、善良的美德和坚韧不拔、受苦受难的毅力。同时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相似文献   

6.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描述了一个被人诱奸而后又犯下杀人罪过的女人的故事。文章试图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并从女性的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及它的作者:苔丝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被理想化的缺乏自我意识的女性牺牲品;而哈代在对苔丝同情的背后,在把苔丝纯洁化的同时,也把他作为男性喜好的烙印打在了苔丝的身上。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社会命运以及其他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成为杀人犯,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故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社会、性格、命运等三方面对苔私的悲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书名下另加上了副标题,称谓“一个纯洁的女人”,由此可见作者对苔丝的立场观点。在哈代描绘的女性画廊里,苔丝是塑造得最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不象朵荪·姚伯、伊丽莎白——杰恩,玛蒂·索斯那样甘受寂寞、安于环境、不与命运抗争,而是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的短短一生都是压迫和暴力的牺牲品。社会和法律当时却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她的人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的时候,刚刚二十一岁的苔丝却被资产阶级法律推上了断头台。作者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是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基督教与犹太教关于“纯洁化”的区别,从而指出在犹太教那里,“纯洁观”但是一种信念、一种行为态度或者说一种人际态度,它更是一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这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既是犹太教徒与别的民族区别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犹太教“世界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苔丝也是哈代在人物塑造上的顶峰。苔丝的悲剧命运让整部作品笼罩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氛。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苔丝命运的悲剧的起源、性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的审美特色之一,就是在表现手段上崇尚“间距”艺术。鲁迅与海明威的文学创作,由于采用了种种“间距”手段,其作品在审美传达中造成了多种距离,它强化了读者阅读中的“反思控制力”,激活了读者的思维力、想象力、感悟力。本文在重点探讨他们作品“间距”艺术的相同点时,也指出相异处、并力求探讨其原因,同时点明他们作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是作家托马斯.哈代笔下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悲剧作品。女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位美丽、纯洁的乡村少女,她热心、隐忍,懂得自我牺牲,但多舛的命运却让其遭受了诸多不幸,从最初的天真、善良到最终因为谋杀罪而被处以极刑,其短暂的一生始终经受着个人情感与社会伦理的激烈对抗。  相似文献   

14.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托马斯.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为作品副标题,将矛头公然指向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和伪善的宗教制度,鞭挞了父权制度主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欺凌摧残和对其传统贞操观念的偏见。小说同时反映出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两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将苔丝推向悲剧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风景画”与“风俗画”──略谈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学作品中的“风景画”与“风俗画”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比较简略和概括的阐述,并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出了好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所表现的时代风貌,民族特征和地方色采。  相似文献   

16.
《德伯家的苔丝》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的女人,她的悲剧让人唏嘘不已。家庭的贫困和亚雷的人身压迫并未使苔丝真正放弃生活的勇气。克莱的魅力与诱惑使苔丝第一次掉进了他编织的陷阱里。新婚之夜,善良的苔丝愿意原谅克莱婚前的放荡生活,但是克莱却始终无法原谅苔丝。克莱之后的远离与遗弃,瓦解了苔丝对于爱情的幻想,真正意义上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也成为了克莱亲手献给那个虚伪、残酷的男权社会的祭品。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纯洁”主题被嵌在了充满过渡意味的多个维度之间:时代背景上美国“纯洁”情结从有到无的过渡阶段;青少年从“纯洁”的儿童时代向可能丧失“纯洁”的成人时代的过渡阶段;美国少年文学脉流中对性的“纯洁”意识与对“纯洁”(自然)是否抱有希望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8.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公苔丝的形象,其文中所描写的苔丝出外谋生和一失足千古恨的悲剧,具有巨大的悲剧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从社会和个人性格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在理性地欣赏其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苔丝>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出现的红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两种内涵不同的红色象征了纯洁的自然人性与残酷的人为法则.双重红色的巧妙运用,不仅深化了性格与环境相冲突的主题,而且强化了崇高、庄重的悲剧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世界文学中,“荒原”意象已渗透于作家的创作意识之中,因此,考察英国文学史上由三部作品组成的“荒原”形象系列的内涵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力求通过对三部作品中“荒原”形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探讨,寻求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19世纪至兀世纪西方人精神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