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作家徐则臣一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进行创作。《北上》这部长篇小说将京杭大运河当作主角,以历史与当下为两条线索,讲述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几个家族间的百年“秘史”。作品在现代性视域下展示了世纪大变局中走向世界的中国与走进中国的世界,用大量笔墨塑造他者形象,重点分析了不同他者对待中国与大运河的不同态度,希望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他者形象,并思考他者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马克·吐温凭着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的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回归自然"是生态批评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是以文学的审美功用来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用该理论可以解析这部小说中的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共存,探讨作家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和热爱,从而发现,回归自然的根本是人的内心回归到原本纯洁、健康、宁静的"内部自然"。  相似文献   

3.
《神秘的河流》是澳大利亚小说家凯特·格伦维尔的一部反映殖民时期的历史小说。小说真实再现了英国殖民者在澳洲的创业、发迹过程中伦理和事业的两难抉择。《神秘的河流》中河流不仅是索尼尔个人精神家园栖居地,也是人类远离尘嚣的重要媒介;小说通过河流意象的书写,揭示出田园牧歌式的创业史实则是欲望机器中的田园挽歌。  相似文献   

4.
环境启示录书写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文学创造性干预环境危机的一项预警工程。美国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自然书写名篇《寂静的春天》和中国作家姜戎的生态小说《狼图腾》都是环境启示录书写的力作。文章透过跨文明视野解析了两部著作环境启示录书写的主要内容,指出了二者在环境启示录书写上的契合和差异,并借此开展跨文明生态对话,既彰显了不同文明或文化所蕴含的环境经验的独特性,也探讨了不同文明或文化在生态议题上互鉴和合作的可能性,以期对国内的生态文学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和师陀同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绣枕》和《桃红》分别是其短篇名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篇小说在主题追求、人物形象塑造及诗学策略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文性。通过互文性的角度进行解读,为作品的重新理解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等相关术语解读小说,分析小说主人公麦琪内心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重新审视其不断变化的伦理行为及伦理选择,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追寻乔治艾略特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与《上邪》的关联性研究,以庄述祖和闻一多为主要代表。前者认为这两首诗是"男女相谓之辞",后者认为这两首诗"各篇独立"。但就这两首诗的本事、结构、情感而论,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互文性逻辑(文本间性逻辑):第一,《有所思》与《上邪》在本事上互相补充,以构建起"层类型发展"的完整本事;第二,《有所思》与《上邪》在结构上首尾衔接,以形成密合无间的文本故事;第三,《有所思》与《上邪》在情感上前后呼应,以形成连绵接续的情感场域。因此,这两首诗实属一篇,是无名氏代女之言。后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镶嵌与转化,是集体回忆的延续以及诗性还原。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公主》和杜穆里埃的《法国人的小湾》对两性关系主题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两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女主人公的冒险爱情故事。但由于叙述角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故事结构和人物模式,展现了性别立场相异的两位作家对两性关系及其理想状态的思考与探讨。虽然对灵肉交融的幸福渴望是人类两性共同的追求,也是劳伦斯和杜穆里埃的一致关注,但两部作品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性关系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10.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以农村土地革命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现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一致性。本文从互文的角度考察两部作品,意在说明文学传统之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起于《诗经》,到了汉魏六朝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孔雀东南飞》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作品,其中的叙事形式与笔法深远地影响了唐朝以及之后,尤其是清朝的叙事诗传统.《孔雀东南飞》除了在诗歌主题、抒情传统以及社会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之外,在叙事形式,尤其是在叙事声音与观点、聚焦书写形式、系列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上,更是展现出当时诗歇最高的叙事成就,并深远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叙事书写传统.藉由当代西方的叙事理论,就其中的叙事声音、观点以及聚焦形式,来分析这篇作品如何在浓厚的抒情氛围之下述说故事,又如何在叙事之中传递浓郁的抒情气氛,以此来重新探索这篇叙事杰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是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庸的作品因其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而译介武侠小说是向海外读者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青年译者郝玉青翻译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翻译理论,从视角建构和标示式建构两方面对译作展开研究,指出译作与原作在叙事视角、人物姓名、章节名、文本素材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对译文读者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上元灯》和沈从文《菜园》两篇小说都有着感伤的特质。本文正是选取了这两篇小说作为观照对象,比较其感伤情调的异同,在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同时,力求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感伤情调的大致走向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4.
理想主义叙事贯穿在徐则臣的小说创作中,长篇小说《夜火车》是讨论徐则臣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叙事时绕不过去的作品。陈木年这一理想主义人物并没有彻底地完成自我。陈木年的三个人生镜像,揭示了徐则臣早期小说中理想主义叙事的局限性;徐则臣只有克服和超越《夜火车》中的理想主义叙事模式,他所念兹在兹的理想主义才能产生落地感。  相似文献   

15.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6.
吴圣刚 《南都学坛》2008,28(4):67-69
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束方式。而死亡作为文学的一种叙事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尽管死亡是人类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但文学史上关于死亡的叙事并不多见。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却选择了死亡叙事,让我们领略了死亡叙事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书写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以地方经验来反抗单一化的民族国家叙事。这种叙事的维系有赖于相对完整的乡土经验,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卷入一种全球化语境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性书写日益失去其存在的现实依托。《漫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但它的那种淡化历史意识的“诗意化”书写方式在今天很难具有可持续性。文学需要在历史与想象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要有真正的虚构能力,也要有足够的历史意识。在诗歌与历史的对话中,地方性书写仍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大批延安文化人秉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来到东北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文论建构与实践,使昨天的沦陷时期文论语境瞬间消解,以政治立论的一元理论格局形成,东北文论家自觉地将自身创作事业与政治合为一体,政治文化成为文论确证自身价值的关键性标尺。这种现象同样表现在东北解放区的文艺批评领域。但东北文论家在诠释《讲话》过程中,又表现出某种独立的人格和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品味。  相似文献   

20.
西西自传体小说《候鸟》采用儿童视角,叙写了林素素一家为躲避战乱迁往香港的故事,其叙事结构具有细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语言具有鲜明的儿童化特色.儿童视角下的叙事态度较为平静,却蕴含了一种悲悯情怀.若借卡尔维诺所述的"轻逸"而观之,儿童视角下的语言和感受尽管表面"轻逸",但它却表现了历史之沉重,写出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