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使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以及指导法治建设的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因此,需要从理论参照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入手,探寻一种能够对当下中国社会进行诊断、回应乃至型构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哲学,以此指导并推动中国当下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世纪的坎坷和伟业: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法治产生的原因、动力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缺少法治的历史根源 ,探讨了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制约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坎坷历程 ,论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法制建设上的三大举措 ,提出了 2 1世纪社会主义法治的四个进程。文章认为 ,依法治国是 2 0世纪社会主义的根本性的经验教训 ,也必将成为 2 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腾飞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9):28-3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明确地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主要论述了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来源、内容及时代价值,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伴随着民主政治诉求、市场经济转型、政府改革、执政党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强国的战略而一同向前推进的.在这一进程中,法治开始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政府、执政党、民生、文化深度结合,由此形成了民主法治、法治经济、法治政府、依法执政、民生法治、法治文化六大法治主题.六大法治主题的形成与演变体现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整体性逻辑,表明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已被纳入法治轨道.这六大主题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从基本理念来看,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价值追求来看,重要论述彻底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与法治观的内在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价值准则。从实现路径来看,重要论述系统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铺就了基本路径。从国际视野来看,重要论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通过国际法治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完整地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不仅需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还必须放眼未来,结合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信贵 《创新》2013,(4):69-72,7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找寻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法治模式作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瓶颈时期,一种通往秩序正义的法治形态尚未真正或完全确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法治的部分回应了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现存问题。当前应以民生法治为基本导向,以民生立法、服务型政府和能动司法为基本面向,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法治建设历史久远。在国家和海洋法治建设大背景之下,从"法制"到"法治"的形式要件为理论出发点,海洋法治建设的实践随着其自身的建设发展而不断演进,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征程,创造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99-104
中国的党政合署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问题,而向前推进,回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任务。到了新时代,新的历史问题与社会条件决定了党政合署制度能在规范完整意义上建立真正回应型法治。同时党政合署制度在回应社会治理问题前提下从政治性转向社会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层党政合署制度建设层面,回应型法治得到落地。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21,48(1):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各种法治思想特征,分别表现为法哲学、法价值论、法制度论、法规范论、法行为论、法社会学等不同法知识学形态,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使其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百科全书"的理论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特征,深刻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十个关系"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体系以及话语特征使得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事业彻底地摆脱西式法治话语的影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法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卷)的体会,论述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全文共有八个要点,观点比较鲜明,引用资料比较集中。作者通过考察“礼治”与“法治”的萌芽和发展,分析“礼治”与“法治”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在秦、汉、隋、唐等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征,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礼治”与“法治”相互渗透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同时把研究古代问题与探讨今天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联系起来,对建设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作了思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传统国家存续时期最为悠长的国家,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大国,而且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其中,民主的目标必然要求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它全面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理性、有序与和谐。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建设,因此,建设法治政府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法治政府与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政府的法治化变革,而法治政府也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并推动着现代化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2.
欧阳湘 《探求》2000,(5):10-12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以程度不同的人民主权为前提,强调依法治国、崇尚法律至上、严格法定和分权制衡;人治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专制统治,崇尚贤主治政、务德不务法,容忍以言代法、因人废法、权力集中、个人专断。人治在古代社会以及社会变迁剧烈的非常时期有其必然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为现代化建设国家所普遍认同。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欧美各国已先后完成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主“人治”,法家倡“法…  相似文献   

13.
张忠华  顾伟 《社科纵横》2009,24(6):79-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以民主为核心内容、以法治为制度根基、以人权为价值目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相似文献   

14.
李嘉宁 《社科纵横》2008,23(2):82-84
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以来,法治工作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工作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工作理念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法治工作理念的科学化.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对法治工作在价值追求、根本定位、发展方向和方法论等基础理念上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并将进而改善中国法治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阐述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提出实践依法行政法治理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管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著作汇编,其论述兼具儒、法、道、阴阳、兵、纵横等各家言论,彼此之间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论述或有相和、或有主次、或有相对,故德治与法治关系不能一统定论.因此,关于<管子>中德法关系认定上的主德治或主法治亦或德法并重都是有偏颇的,其德治与法治关系起码涵盖:儒家主张德主法辅的关系;法家主张法主德辅的关系;儒、法折衷派主张德法并重的关系;道家主张道统德法、法源于德、存德去法的关系;阴阳家主张顺应阴阳五行基础上的德先法后关系;兵家主张兵治为本基础上的德法并用关系;纵横家主张纵横捭阖基础上的德主法辅关系,为我国当前德治与法治建设中的德法融通提供了借鉴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剩勇 《浙江学刊》2002,(1):150-159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 ,进而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 :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 ,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 ,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作者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 ,使执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能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龚卫东 《社科纵横》2007,22(6):75-77
中国现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思想多元的特殊历史时期,新旧观念冲突异常激烈。在建设中国法治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土壤而空谈法治建设。法律的社会规范功能决定它必须回归到社会现实生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于民族习惯法我们之所以关注,并不在于民族习惯法本身,而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之路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一、30年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法治建设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30年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黄金桥 《创新》2007,1(3):82-86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正处于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既有新旧体制与机制的强力对垒,也有新旧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更有各种复杂矛盾与疑难问题的集中爆发。由于人们法律意识及法治观念的逐渐增强,转型时期频繁发生的影响性诉讼成为人们观察和关注社会发展脉动的重要兴奋点。影响性诉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使人们对社会发展现实有无比清醒而理智的认识;对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法治提供助力并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