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在政治宣言语境中发展和深化了世界历史理论,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内在矛盾,将之展开为“双重逻辑”即资本的增殖逻辑与民族国家的权力逻辑。从当代视野看,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逻辑之间的对抗性,是全球混沌、世界冲突的根源之一,同时也凸显了全球治理、人类共同命运等问题的重要性。《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深刻统一性。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正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界定了“真正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从人的本质出发,人的真正共同体应超越共同体的虚假性,实现自我与他者和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共在,促进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做到:自觉倡导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张力;全面理解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的自由繁荣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性基础;始终坚持价值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正确立场,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感召力;科学把握共同体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客观逻辑,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4.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存,实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以及各国共同增进海洋福祉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全球治理海洋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存,还指明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创新的全球海洋治理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超越西方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维护海洋的和平与安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承担保护海洋、保护地球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各类共同性危机亟需各国秉承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理念加以应对。文明互鉴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够消除不同文明圈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隔阂、误解、偏见,实现人心相通,从而为最低限度和终极意义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提供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支撑,而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明互鉴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种种迹象表明,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已成为制约文明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障碍。文明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在给中国及世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劳动、资本、国家是马克思阐释社会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国家是马克思反思社会共同体最早关注的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掀开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假面纱。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国家共同体的秘密存在于市民社会。资本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实质是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向围绕资本问题的经济哲学研究的转向。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秘密的钥匙。劳动是马克思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立足劳动立场,把建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是劳动社会化的充分发展,主体力量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7.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建构性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和平与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价值,是确保人类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公平与正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根本保障;民主与自由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价值,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才能真正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霸权政治祸心,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中,"共同体"在差异与冲突中不断被建构,这书写和表达人类发展依据和需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命运发展"所构建的理念,它具备一定共识基础,其中"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他者"在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推动"类"意识和共同体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他者"方式探讨和对比共同体的起源与人类的特性,可获得共同原则和合作意识,加速"他者"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的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历史向度中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在逻辑向度中使类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升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本质"理论基础思考,不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更丰富了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时代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直接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而西方价值体系试图把世界历史终结于资本霸权体系,遮蔽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性与正义性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科学性的理论特质、正义性的伦理内核、和平发展的实践导向实现了对西方价值体系的虚假性、剥削性、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超越;它在坚持占据真理与道义制高点的先导性、抵御错误思潮与有害价值的批判性、关照人类总体发展与命运的使命性的三者有机统一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基础提供了基本原则。而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转化,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新型国际交往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以此促进外部世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认知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14.
新阶段全球化发展下,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伸张世界大国的责任与道义,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其兼具重要的历史、现实发展和世界观意义,是对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彼此相依、命运共存的世界理解维度的新超越.其充实了唯物主义的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将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全球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在引领人类文明建设、改革和创新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增强人类共同福祉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引领人类走向新繁荣.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吸纳和支持社会组织利用“第三部门”的天然优势通过合适的路径发挥对外开展民生工作、保障民生权利的正面效应,是有效回应多元主体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诉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应有之意。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会组织的五种不同类型的路径从对外发展机会、对外发展威胁、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找准社会组织参与优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最佳连接点,并据此提出针对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构的建议,将有效助力其参与的“社会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获得并进行多元化、共生型的工作路径选择,最终与受援助国协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支撑——人类命运发展能力共同体、民生权利保障防控风险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对当前人的发展境遇之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价值的承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集体主义的新时代彰显,它立足于集体主义价值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道德共同体、共同价值为核心要义。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全面审视,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遵循、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有利于全面领悟其内在的集体主义价值尺度,明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论证其可行性和正当性,进而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伴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风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因风险而引发的生存困境与危机之中。风险社会具有世界风险的特点,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世界风险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其生成的内在实践逻辑;人类对自身风险生存的自觉与反思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因而是治理世界风险社会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潜存着实现人的本质的逻辑线索及其相应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人的本质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以人本逻辑战胜资本逻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新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强化的理论价值;针对国际社会“异化”症结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方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发展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代际公平中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充实的历史价值。通过发展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国际组织建设、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实现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形态和世界发展状态.这种追求更高生命形态的构想汲取了"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儒家政治思想精华.作为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舞台上的政治话语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世界整体发展维度倡导构建自为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具现代意义和实践向度的政治主张,实现了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升华和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文明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基于共赢逻辑的文化自觉。文化是联结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纽带,从文化维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超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合作意识、尊重文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文明融合意识以及体现共同性的共赢文化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原创性的话语不仅凸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形象,而且还体现全球视野、国际风范和人类高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