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使用BACI-HS02的微观贸易数据库和全球价值链数据库,选取中国2001-2014年制造业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对出口产品质量以及工薪差距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地位、一般贸易、全要素生产率、研发强度等都对工薪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加工贸易对工薪差距没有影响;全球价值链通过产品和产业升级以及要素需求结构升级等途径对工薪差距产生影响。中低技术行业除加工贸易外,全球价值链地位、一般贸易、研发强度、全要素生产率与外资参与度等因素都对工薪差距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行业中只有全球价值链、一般贸易与研发强度三个因素对工薪差距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余因素对工薪差距无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带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从而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导致工薪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2.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贸易便利化毋庸置疑是推动价值链分工体系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助力。采用2006—2014年42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在测算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贸易便利化指标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如何影响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度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促进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度的提升;贸易便利化会通过提高对外开放度、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来促进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区分“一带一路”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看,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区分时间段的维度来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便利化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研究结论将从贸易便利化的视角,为中国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可能的思路,继而为中国全面开放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地区差距说到底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加快经济增长,缩小不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重组,提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以提高配置效率的可能。但由于资本、技术,尤其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难以完全实现,这导致了不同地区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最终使得地区差距存在黏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涵盖42个国家或地区56个行业的最新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国家—行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指标,并基于实证研究探讨了 一国互联网发展对其国内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推动了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其次,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一国融资约束、推动产业升级及改善居民就业是互联网促进价值链嵌入的重要渠道;此外,异质性分析中,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互联网的这一正向影响在发达国家更加凸显;从金融危机影响看,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著抑制了危机前互联网的价值链嵌入度提升效应,但随后几年中,伴随全球经济逐步恢复,这一促进效应又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5.
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既使该区域经济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又给我国的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破解这种双重困境,可以引导东部地区实施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平行地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战略,即东部地区要攀登价值链高端发展总部经济,以价值链的治理机制来协调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从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来看,利用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环节所形成的在位优势,将总部经济的交易成本优势与制造基地的要素成本优势相结合,可能是发挥我国大国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将全球价值链分为简单全球价值链和复杂全球价值链,在测算2000—2013年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基础上,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及其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简单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提高比复杂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更大,该结论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的提高会从规模、创新和应用三个方面减弱技术发展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这反映出相对于融入全球价值链所面临的技术快速提升的需求,国内技术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同时本土技术发展也会弱化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这是国内对国际技术升级替代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省际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地区收入差距是各地经济差距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储蓄倾向、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结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地区性因素均会对一个地区的收入产生影响。本文采用1995年—2004年期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FEM),分析该时间区间内造成中国省际收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我国流动人口与犯罪在历史周期、空间布局、结构特征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流动人口的犯罪成因及其与社会整体犯罪率的相互关系成为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低收入、高财产犯罪是我国流动人口及其犯罪的显著特征,犯罪经济学有关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合适的分析框架,应用这一分析框架研究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文献日益增多.从流动人口与犯罪,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三个不同层面,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脉络,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5大类24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区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分显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协调各省市区的发展,缩小省际发展差距,尤其要促进各省市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区的发展不能停顿,同时,要帮助欠发达的省市区尽快赶上来。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资地区趋同、行业差异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同势变化的中国城乡经济特征事实,表明劳动力用脚投票,流向差距小的地区,同时也发现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因果循环关系,并运用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流动是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提高的重要途径,增加地区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份额是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流入地中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吸引更多农村流动劳动力而改善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流出地则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流出人口缩小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然而从流入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区域间所占比重看,容易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份额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恶性循环.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视角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保持不变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使流入地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增加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幅度均超过流出地.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至今,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劳动者收入份额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已不限于城乡之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集中显现。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性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关于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最新文章做系统综述,以理清学术界中该问题的研究走向,为我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的后续研究和解决做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实际是国家一地区间委托一代理合约安排下的居民固定收入、剩余收入与总收入分配,均衡收入及差距由地区竞争力、生产成本、联合风险偏好、经济不确定和相关性因素共同决定.地区竞争力对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路径、作用方向和效果受地区生产成本、联合风险偏好、经济不确定和相关性因素约束.理论分析和计量回归模型表明,中国地区竞争力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因素,调节地区收入分配及其差距应当着力调节地区竞争力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从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耦合出发,通过对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特点与机理分析,提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式转移是一种链式转移,在转移驱动模式与区位选择模式上相比传统产业转移模式都具有其特殊性,从而得出产业集群式转移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延伸与升级,进而构建区域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关键所在。通过产业集群式转移,最终实现发达地区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嵌入升级与落后地区产业转移顺利承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结论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大。随后根据2000~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出与金融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省际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动大体上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倾向、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快速持续扩张以及当前阶段的高位徘徊。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收入来源的非集体化、非农业化过程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内部,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工资分配激励效应的强化扩大了收入差距;农副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的收入分配模式并不可取,但也必须正视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形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对国有银行的金融控制应该服务于其整体的市场化发展,那么现在所实行的控制方式有利于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与推进吗?本文从中国国有银行的金融控制的改变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概述金融控制与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旨在探析国有银行在政府的引导作用下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7、2010、2012及2015年中国30个省区13个工业行业的三维数据,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EBM-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GVC、NVC嵌入度和低碳TFP指数,然后借助三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讨双环流价值链嵌入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GVC、NVC嵌入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均能促进低碳TFP的增长;(2)在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规模领先的地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双环流价值链嵌入对低碳TFP的促进作用更大,但在不同污染强度的行业之间无显著差异;(3)资本深化程度对低碳TFP的影响为正,而能源消费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20.
收入分配问题是新形势下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改革破除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却出现收入的贫富差距,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分配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化解收入分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