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寻租学说”,这一学说的实质是,在市场发展的不规范时期,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趁机进行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交换,采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租金与权力大小和垄断程度成正比例。早在三年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国内经济学权威和官方要员就提出警告,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一些内在矛盾,使社会经济处于一种既“非权力”又“非市场”的环境中。此间,市场经济一些规则还没有确定,传统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1996,(8)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权与法联姻这一寻租现象所产生的巨大利益仍刺激着一部分人的贪欲,权力负效应在我国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当前,具体来说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权力的引力效应。引力效应是指政府宫员的权力能使一部分人自动向他们靠拢。对于一个政府官员来说,形成一种以行政目标为中心的向心力,保证被领导者接受其领导,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其行政目标的关键问题。但是,这种向心力也往往面临被异化的危险,在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同时,一剖分领导者会由人民的公仆而自甘沦为个别领导者的幕僚和仆从,从而…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定价功能表明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经济标准来衡量企业收益在不同成员之间配置的合理性.如果承认企业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则企业收益分配在道德上也是合理的.简单地对高管薪酬作出“一刀切”的规范,可能扭曲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的规范行为应该限于不规范的产权结构和不规范的市场结构,这是导致经济主体权力结构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赶超后"现象: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日本学刊》2004,(1):57-73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日本经济一直陷于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赶超经济既可以促进后发展国家工业经济的生成和发展 ,也可以为其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留下许多难解的“两难”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称为“赶超后”现象。加强对“赶超后”现象的研究 ,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后发优势理论与赶超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落后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不发达现象与赶超发展战略选择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与“中心人”这两种人性假设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及其官僚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官员的人性假设。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下 ,政府所承担的角色和实施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时目前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人性假设对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给予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是腐败的根源。此命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公权与腐败的“姻缘”关系;二是公权本身的变异性。在公权存在的条件下,腐败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条规律。减少公权,应成为目前我国防腐反腐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慧然 《学术交流》2004,(12):22-2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打造一个有限政府。“有限政府”并非仅仅意味着简单的分权与放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政治哲学层面的依据和意义,蕴含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政府的“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家公权的行使必须被一个硬性的基本人权标准所限定;其二,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在现代多元社会中,政府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元,但是,有限政府绝非意味着无为的小政府,它同时必须是负责任的和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学刊》2006,(6):94-104
金融制度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类型。后发展国家日本实行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有效配置稀缺金融资源、促进战后日本工业化赶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其金融制度也面临着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因为在经济赶超阶段有发达国家为样板,政府在制定引导经济符合政府战略意图的特定政策方面,拥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金融业的一系列管制,使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能够比市场更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而在实现经济赶超后,政府虽然逐渐丧失了这种比较信息优势,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拥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引致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萧公权是民国时期少数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教育既是其终身从事的理想事业,也是他抒发志愿的精神寄托。萧公权有关“学术独立”与“学以致用”等理念的思考与批判,对人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极具启发价值。受制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萧公权本身仍然没有超越学术救国的窠臼,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1.
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转型期分权化改革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创造流动性而掌握一部分财政和金融资源、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中的标尺竞争这两大因素,使得地方政府既有能力、也有动力选择和扶持主导产业;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后发信息优势,又使地方政府选择的主导产业集中于重化工业,并因此形成重复建设;而目前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为了避免上述负面效果,中国的产业政策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转型: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制度;限制地方政府扶持主导产业的能力;由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型为功能性产业政策;通过需求管理手段,为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官员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权力总是向它的来源之处负责,若要官员对民众负责,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其权力基础更多地根置于民众之中。把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的范围扩大到乡镇一级,有望创造一种把农民与基层官员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机制。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自治的实践已经说明,相对公民的文化传统和素质而言,社会自治和人们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在理性的公共生活中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实的新竞争规则。在有关“三农”问题的各种思路中,以乡镇自治最具长远眼光。  相似文献   

13.
在碳时代中崛起:新兴大国赶超的可持续动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洋 《太平洋学报》2012,20(7):63-71
在“碳时代”中崛起是新兴大国赶超过程的大背景,如何增强崛起动力的可持续性,是新兴大国赶超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的战略问题.全球气候变迁问题推动并形成了以“碳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格局,使得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集中在如何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上.“碳时代”仍然是实力政治,但实现崛起过程的绿色化,有助于新兴大国的崛起方式更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获得应有的发展权.“创新型增长”战略有助于实现产业低碳化,增强新兴大国的碳实力,对外大力发展“碳外交”,减少阻碍赶超进程的国际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中 《太平洋学报》2009,(12):18-30
近年,通过各种方式揭露、抨击、讽刺政府官员不端行为,引发了由警方以涉嫌诽谤政府罪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十余起言说者陷入牢狱之灾的案件。此类所谓“毁谤政府罪”现象所凸现的地方政府官员政治不宽容举动并非纯法律问题,滋生它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摆脱“就法论法”进路,以史鉴今,把世界上言论自由保障程度最高的美国和近代西方民主发源地英国诽谤罪兴衰史作为参照对象,比较其与中国历史和当代诽谤罪现象之共性,揭示政治不宽容的成因,并从物质基础、制度建设、民意基础、政治认知等诸方面探索政治宽容的生成条件,有利于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诽谤罪之兴衰与政治宽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从经济赶超到“赶超后”:一个原创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在后发展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的实践中,日本不失为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并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绩效。然而,就在日本为自己所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欢心鼓舞的时候,其经济的发展又令人百思不解地陷入了停滞。起初,人们还以为这“只不过在经历一种暂时的周期性衰退”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经济仍然无法摆脱无增长的徘徊状态。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对日本经济大起大落的现实,学术界也表现出了一种茫然和无奈,甚至有学者把日本的这种现象称为“世纪之谜”,并将其归咎于某种“…  相似文献   

16.
简雄 《社会》1988,(12)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达尔把权力称作是一种“影响”,即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其中某个人可带动别人采取行动。但现实社会中人们理解的“权力”和政治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尽相同,所谓“有权的”就是“当官的”,这是在“官本位判”盛行的社会中一种不平等人际关系的观照。一个政治系统时权力既缺乏内部调节,又没有外力约束,而仅仅靠权力的拥有者牺牲利益来保持廉洁,那么这个政治系统就会权力膨胀,如同经济系统中通货膨胀一样权力作为“通货”,其拥有者可以依仗别人的拜权心态而创造出一些附加权力来,就好比企业产品有信誉,很容易得到贷款一样,权力也可有“权力信贷”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譬如,迁个户口,调个工作,槁架彩电,以及小孩入托、上学、招工什么的,有时候只要有意无意敲敲边鼓:“这位是××长的××”事情似乎就格外方便一些,尽管那位××长既没有“打招呼”也没有“批条子”;再如两个才智水平相当的人,人们总是更青睐其中那个父亲是××长的,因而也就更容易受重用;……  相似文献   

17.
政治董事——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逐渐取代了再分配机制,社会权力结构也随之逐步转变,由命令型转向管理型和交易型.市场化改革是"权威导向型"的.公共权力不退场,只是权力转型.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对公有经济拥有产权,掌握着资源配置权和市场发展的指挥权,采取委托代理人的方式经营和管理企业,政治董事由此产生.这种改革模式形成了转型中既统一又分割的权力格局,保证了改革的有序推进,实现了社会平稳的转型.但政治董事集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于一身,这就加大了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日本病”与新重商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管理经济模式下的新重商主义,对于日本战后赶超欧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为了刺激出口并抑制进口,日本对于“外部导向型”部门所实施的新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内部依赖型”部门所采取的保护政策,通过“价格—产业—流动”机制引起了“日本病”及“产业空心化”症状  相似文献   

19.
张宇权  刘星君 《南亚研究》2022,(3):42-70+157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其“印太战略”基本遵循离岸制衡的逻辑,根本目标是制衡所谓的“潜在霸权”中国,选择和鼓动印度作为“支点国家”承担责任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维持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政府对印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优化资源配置,以“民主价值”诱导印度护持美国霸权;推卸战略责任,缓和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及扶持印度制衡中国;维持地区均势,利用印度构建遏制中国的同盟体系。拜登政府对印政策与决策者对印认知和印裔政治集团参与、利用印度构建外部均衡的需求以及延缓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等因素相关。拜登政府的离岸制衡战略将进一步危害中印关系,加深对南亚国家内政外交的干预,使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离岸制衡战略下的美印关系存在着战略分歧、两难困境和“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这是美印双方无法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20.
罗崇敏谢幕     
佚名 《东西南北》2013,(1):28-29
他在60岁离任时,却难掩壮志未酬的悲情,但他心里的“理想国”尚未停止建设。远离权力中心之后,这名颇受高层和民间共同关注的“改革派官员”的下一步将迈向何方?他的种种“特立独行”的理念又该如何继续推进?面对某些官员的偏见和不理解,他报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