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常州大学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状况极易波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幸福感是直接反映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通过对常州大学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发现,非学生干部感受的幸福感要弱一些,焦虑程度上也弱于学生干部;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越高的学生感受到的幸福感也更为强烈。因此,要通过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给予学生锻炼的平台来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幸福感的性质和构成,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武汉市6所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幸福感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绪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对性别、专业、年级系数的不变性。进而提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指导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面情绪体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Folkman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女生的消极应对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于生活的满意感也显著高于男生;生活满意度还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同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则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为18.8%和7.3%.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4.
运用Diener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安徽省3所新升本科院校的967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略低于中等水平;(2)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3)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专业差异,文科生高于理科生;(4)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城镇生高于农村生;(5)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年级差异,大三最高。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适应性与社会性。本文以常州地区高校《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为基础,考察社会支持向度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证实,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较高的预测性。高校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功能,积极建构交流实践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探索了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通过课程教育和网络社团等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发挥社团、班级作用,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性别差异;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成就动机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幸福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发现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自尊、线上和线下同伴交往均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作为心理因素的自尊与作为行为因素的同伴交往,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起到了双重中介作用,并且自尊的中介效应强于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在同伴交往机制中,线下交往的中介作用要强于线上交往的中介作用。由此来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通过双重路径来实现: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与同伴积极交往、互动。  相似文献   

9.
幸福感关乎对大学生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的理解,也是转型期我国社会文化特征一定程度的反映.为研究转型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对长春市某所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二学生及其父母共91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父辈不同,并且大学生的幸福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动机更强;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意识、追求幸福动机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城镇大学生的成就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动机差异显著,同时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湖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正向指标,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湖南大学生为对象,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量表施测,结果表明:当代湖南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要比2000年时的中国大学生感觉幸福得多;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比男生更多;学历越高幸福感的程度越高;幸福感高低与经济状况正相关;幸福感高低与集体取向正相关,而与个体取向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