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却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表现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适性。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我们必须突破比较优势的束缚,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将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实现由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2.
郭界秀 《社科纵横》2007,22(1):64-66
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发展中实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简评,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守锋  韩君 《社科纵横》2006,21(9):60-61
本文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理论发展和基本思想及理论贡献进行介绍和分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很好地对当代的国际贸易新现象提供了解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日互补性国际分工合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 《日本研究》2004,(4):12-16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 0 0 0年以后仍然保持7— 8%的高增长率 ,2 0 0 1年 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日贸易获得了巨大发展。按照中国海关统计 ,2 0 0 2年上半年 ,中日贸易额达 10 19.5亿美元 ,是改革开放初期 1980年的 11.1倍。对日贸易占 2 0 0 2年中国外贸总额的 16 .4 % ,其中对日本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4 .4 % ,从日本进口约占中国进口总额的 18.1%。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程恩富  廉淑 《求是学刊》2004,31(6):73-78
许多学者在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时应依据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理论而争论不已,但事实上此两种理论均存在一些缺陷。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分析了其局限性及在我国的不适应性,提出应综合这两种理论,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和战略。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末期,世界经济陷入整体性衰退,我国外向型低端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出口形势相当严峻.已有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完全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制定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因此,我国必须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两者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来源、所涉范围及作用机理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二战后,在以日本为首的新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两种理论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了内生化和动态化的趋势,而后发优势理论也从过去的纯理论探讨转向实证检验和模型论证.在重点考察、比较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之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相互印证和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登峰 《求是学刊》2004,31(1):68-73
国内外学者在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往往侧重城市竞争力的测算和排名,缺乏对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借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来分析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并用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竞争优势的原因展开理论分析。最后,文章以深圳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开放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是产生强大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培植关键产业的城市集群是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林可全  周怀峰 《探求》2013,(5):116-120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个人职业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启示有如下五点:第一,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第二,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可能减少就业竞争的压力;第三,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可能降低失业的风险;第四,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选择职业;第五,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选择自己最适合技术的职业.  相似文献   

10.
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凤阁  佘敏明 《学术交流》2005,(10):101-104
中资商业银行具有外资商业银行很难具备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为中资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新兴商业银行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商业银行有特定的优势。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在同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不仅不会处于下风,而且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原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原理经历了由静态到动态的演进 ,当今该原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实证角度显示 ,亚洲“四小龙”在总体经济发展中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发展中的中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 ,为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李平 《学习与探索》2007,(3):175-177
国际贸易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贸易理论,其正确与否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为发展中的WTO提供了契机。一方面,WTO在维护国际秩序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操作证实理论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WTO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断面临着新问题,对国际贸易理论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WTO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变得坚实,完全的自由贸易并不是合理的,有节制的自由贸易才是符合实际的。所以,现实的基础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王海霞 《社科纵横》2004,19(2):20-21
甘肃省经济欠发达 ,要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就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采取相应对策 ,包括 :根据比较优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创造竞争优势 ;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完善市场制度和市场机制 ;制定特殊的人才政策 ,积极引进人才 ,并促进人才流动 ;抓好企业的改革和创新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15.
徐旭 《学术交流》2005,(8):114-117
实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是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但要遵循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模式,而且还要通过不断降低内生和外生交易费用,促进分工的自发演进,由此引发比较优势呈现动态变化,诱发全省比较优势产业不断向高层次演进,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跳跃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交往中,一般先进行贸易,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在同一基石之上的尝试,首推日本学者小岛清。他认为,国际分工通过对两者现实状况的观察,可以得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融合发展是国际经贸交往的新趋势。同时,这一发展趋势也带来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的隔离状态,从分歧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7.
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惊波 《学术交流》2005,(4):122-125
在开放市场的条件下,某一产业如何发展主要决定于该产业内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而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决定于该产业的资源优势。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与竞争力主要由农业的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制度体系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现有优势,并不断促进新的优势形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协议性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不仅应该协调而且也能够协调.借助于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区域间经济一体化和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的充分发展,通过实行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来协调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不仅可以扩大协议性国际分工的空间,避免比较优势陷阱,而且可以使经济全球化达到理想境地,使现实世界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9.
李丽萍 《学术交流》2005,(3):116-120
黑龙江省要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必须对黑龙江省能源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装备工业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努力将自身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文章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资本、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