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寿,本战国时中山国地,名称始见于《世本》一书,以后沿用至今.关于古灵寿城的地望,由于受史籍阙略的限制,自汉代以来.学者虽多有考证,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近年来新出版的《可爱的河北》一书,也出现了与古灵寿地望相悖的情形.1974年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平山县东部和灵寿县西部进行了长时期的考古勘察,发现了两座古城址:一座在灵寿县城西北十五里的故城村周围,为叙述方便,暂称之为“故城村古城”;一座在平山县东部的上三汲、访驾庄、蒲北、河曲、张家庙等村的周围,暂称  相似文献   

2.
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山国的一些历史问题,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述及,而对其早期活动地域等若干重要地理问题,目前尚未深入探讨。为此,笔者拟择要进行考辨,以就教于关注中山史研究的同仁。 中山早期地域辨 何直刚的《中山国史杂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细究《左传》,指出中山非鲜虞,颇有见地。但他同时认为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即今河南范县东南之故顾城,徙都灵寿前之中山一直活动在这一带。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正> 《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袁伯诚先生的《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与司马迁的卒年》一文。这篇文章对我的《司马迁生卒年考辨》(《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一文中有关《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和司马迁的卒年提出质疑。读了之后,对我虽有启发,但觉得一些主要问题仍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古上邽考辨     
古上邽和邽山究竟在何处,历史上虽有不同的记载和看法,但多数人的考证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即今之天水市秦城区就是古上邽县的治所,天水北乡之凤凰山就是古之邽山。最近徐日辉同志在《上邽何处寻》(以下简称《寻》文)一文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见《兰州学刊》85年第2期)作者认为:①、古上邽本在清水,“大约在东汉时从渭水之北的清水迁徙至渭水之南的天水。”②、邽山即今清水县城以北之邽山。③、隗嚣所据之上邽和西城皆在今天的清水县城北附近。同时认为,前人的论断都是沿袭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错误考辨而以讹传讹了。《寻》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近代方志和近来清水县城附近的发掘。我认为该文所提出的论点和所引用的论据是不够确切和严密的,缺乏说服力的。这里我提出一些浮浅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读《皮币考辨》(以下简称《考辨》),颇多启发,但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及考证方法有不同看法,愿提出向作者及识者请教。首先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同意皮币不是货币的观点。这里所要辨析的,主要是《考辨》的论据问题。《考辨》认为:“皮币不仅不是最早见于汉,而且竟然全无货币之意,皮币货币说完全是对《史记》中一段史料望文生义而致。”为了有助于正确地理解这段史料,特将《史记·平准书》中有关皮币的文字录之于次: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  相似文献   

6.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在《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中(以下简称《考辨》),对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这里,仅就《考辨》否定《离骚》为屈原所作提出的五点理由,谈一点看法。 《考辨》提出的第一点理由是,“《离骚》的主人公,不仅完全和传说中的屈原一样,处世态度清白廉洁,而且在不幸的命运支配下,反复预示自己的死,最后终于自沉汩罗,与  相似文献   

7.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邹逸麟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邺城,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就是曹魏以后的邺都,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近年来张之同志提出新说,他认为东汉末年以前的邺城不在今临漳县境的古邺城,而是在安阳市西北七里、安阳河北岸。为了与这种说法相一致,他又提出西门...  相似文献   

8.
试论“三年之丧”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鲁学刊》1988年2期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一文,辨析了“三年之丧”起源的各家说法。从东周以来人们把它当作三代古制而尊奉、宣传,被载入封建社会礼仪的最高法典——《仪礼》和《礼记》,但它又是不断遭到质问的争议性问题。清末学者曾以孔子改制为由否定其为三代古制,近又不乏当作古代定制的说法。古代究竟实行过三年之丧没有?它由谁首先提出?它产生的历史和思想根源是什么?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齐——对《庄子》文化归属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文《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一文发表后,承蒙刘绍瑾先生关注,他在1997年第11期的《学术研究》上对拙文提出了一些商榷的意见,引起我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一、再谈《庄子》的文化归属问题拙文《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一文的写作,是缘于对不少文章将老...  相似文献   

10.
《楚居》是出土文献中一篇有关楚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两年多来,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撰写文章加以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有关楚族起源的问题。笔者读了这两年来发表的有关《楚居》与楚族族源的论文后,颇觉意外,同样根据一篇出土文献,学者们作出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大体有淅川说、关中说、湖北说与中原说诸种。这固然因《楚居》中所涉及的古地名可能和今日学者们考释的地名在文字的记录上差别较大外,应当也和学者们在楚族源流及迁徙过程认知的不同有关。笔者通过对《楚居》及相关信史资料对比考辨,认同黄灵庚先生的"楚族起源于中原"说。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保存留传于后世的古代重要碑刻,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不乏有对古文字的发展和古代书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珍品.193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城址发现的《监囿守立刻石》,就是秦统一文字以前战国时的中山国刻石文字.在此之前,三代的石刻文字流传下来并为金石家著录和传拓的只有《石鼓文》一种.《守丘刻石》的发现,为三代金石文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墨子》在古文《尚书》考辨中扮演重要角色,考辨者或据《墨子》以辨其伪,或据《墨子》以辨其真。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考辨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清人才开始用《墨子》来考辨古文《尚书》的真伪。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辨伪者运用的方法有区别;二,各个时代墨学发展的兴衰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 齐、鲁是西周时代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大国,在山东地方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齐鲁考辨》(简称《考辨》)一文先后在《大众日报》(1979年7月10日四版)、《齐鲁学刊》(1980年5期)发表,对齐鲁两国国名来历,先住民族及其生业等问题提出不少新颖见解。读后颇受启发,但也不无可商之处。我已在《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4期)一文中对《考辨》有关齐国建国史的新说提出讨论,现再就有关鲁国的两个新说进行商榷,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收尤袤诗64首,仅少量诗原题有系年;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收尤袤文56篇,只38篇明确列出写作年代。尤袤诗文系年卓有成效的学者是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吴洪泽,吴先生确定了尤袤诗30首、文41篇的写作年代。笔者对吴先生的尤袤诗文系年成果进行补正,涉及诗9首、文10篇。  相似文献   

16.
《新唐书·宁远传》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中外文献有关记述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考辨了《新唐书·宁远传》所记历史、道里的真伪.本文辨别了钹汗(古渠搜国)与破洛那(汉代大宛)的差异,呼闷城、西鞋城、渴塞城的对音;考证了拔汗那与唐朝关系之演变,指出汉籍所记西域诸城之间道里和拔汗那至长安道里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近来新发现的据考系河北人抄录的《石头记》庚寅钞本,将脂本系统贯通联系起来,为现存的《石头记》版本源流考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参照。庚寅本发现以来,受到了海内外红学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介绍了庚寅本的版本状态及研究动态,并对相关争议问题作了初步考辨。  相似文献   

18.
房瑞丽 《兰州学刊》2011,(5):204-206
毛奇龄的《〈诗传〉〈诗说〉驳义》是清初的一部重要的考辨明末伪书《子贡诗传》和《申培诗说》的著作,它的多角度的逐条考辨为二书的证伪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但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文章深入剖析此书的考辨方法和考辨结果,正确认识《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作伪的本质,以期全面了解此书在辨伪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周“257”年考辨吴薇薇,吴晋生山东大学“西周257年”,这是大多数史学家所持的观点,详加考辨,笔者认为大有问题,试加者索于下。首先查看范文澜、郭沫若两位史学大师是怎样说的。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31页里说:“公元前1066年(...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误收唐五代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宋诗》误收唐五代诗辨尹楚彬北京大学古文献所编纂的《全宋诗》,有误、有漏。本文兹就其误收唐五代同姓名诗人徐融、李山市、李中诗略作考辨。《全宋诗》卷四三一录徐融残诗:“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辑自“宋《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五润州”。按:此二句为南唐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