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 ,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核心点是 :怎样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哪些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深化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谈“深入”二字。本文在借鉴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繁叙拙见 ,絮此见教。一、明 确 意 义在学习“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 ,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究竟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新贡献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很显然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理解“三个代表”论述提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依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否存在着异化理论长时间以来在学界多有争论,有主张“无异化论”者,这一主张极易造成马克思思想之自我分裂,造成本不应有的“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理论混乱;有主张“有异化”论者,但也鲜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论根据。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存在进行肯定,并通过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马克思异化总体根源理论”,从而力图说明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范畴并不是抽象同一的,而是包含着思想发展的创新与质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一般”逻辑形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中,但由于其作为哲学普遍性范畴而残留着抽象一般性形式,因而被扬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为具体总体的“生产实践”逻辑;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也成为了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枢纽性范畴。马克思的实践观之所以能够获得深化发展,一方面源自其早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哲学”持续融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现实深入结合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得益于第二阶段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即《布鲁塞尔笔记》后期摘录与《曼彻斯特笔记》中所获得的具体思想环节与经验内容。从思想发展和理论建构逻辑来看,马克思实践观从“实践一般”逻辑到“生产实践”逻辑的上升发展,恰恰表征了其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与环境关系等论述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论及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即“‘纯粹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大体上说来,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形式也相当于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三种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那么,这些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呢?它们各自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同与不同处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又是如何从前两种形态发展而来的?考察这些问题,当能使我们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本质,把握唯物主义乃至全部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荣 《学术研究》2001,(11):24-27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1.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地位问题——究竟这是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家知道,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称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列宁作出这个论断当然不是偶然的,显然他是以马克思和恩格  相似文献   

11.
王柳 《南方论刊》2024,(2):101-103
人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理论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先后使用了“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关系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概念,同时还提出了意识的产生、社会交往和精神生产等思想,以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水平和需要,重点是培育“社会关系中的完整的人”,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要求、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已经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术语误读为"生产力",用强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来覆盖和遮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澄清误读和解蔽低估,是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思路反思和创新的前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动机,是要回击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3期上布鲁诺·鲍威尔等人所阐述的见解。“圣布鲁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起始篇章,因此,从把握作者思想表述和逻辑展开的角度考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应该从这一章开始。鲍威尔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路径,是从费尔巴哈出发,利用“恩格斯和马克思”作过渡,最后到赫斯;其中的一切判断都是鲍威尔“通过自身、在自身中并与自身一起”完成的。这个“自身”质言而之只是观念和思辨,它在现实命运中自恃甚高而一无实际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鲍威尔一直在精神领域内施展伎俩,始终站在黑格尔哲学特有的基地上,并没有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致使对困扰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异化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种意见认为,《形态》已抛弃异化概念,对异化采取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形态》的异化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异化思想的简单继续。第三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形态》发生了转折。我认为,第一种意见是与事实不符的;第二种意见不够准确;第三种意见无疑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了。但是,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折?是什么性质的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转折?等等。这些都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谈一些粗浅看法,恳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究竟谁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纪念巴黎公社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本文试图结合巴黎公社的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66页、第426页)公社的一切权力属于以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8.
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经历了一个渐次深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由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向拜物教批判的经济哲学的范畴转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但还是依据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奴隶般地屈从于物质利益进行了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期文本中,马克思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在《资本论》等中后期文本中,马克思把利益与政治经济学辩证结合在一起,利益转化为劳动价值分析的经济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自从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提出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来,正面宣传问题已引起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究竟什么是正面宣传?怎样理解“正面宣传为主”?正面宣传为主有何现实意义?怎样搞好正面宣传?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加以探讨。本文拟就有关对正面宣传的理解和意义、做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前后,文艺界围绕着文学的“当代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文学的当代性思想产生于何时?是谁最先提出来的?2)什么是文学的当代性?3)“写什么”和“怎样写”?4)这场讨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一、文学的当代性思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八四年第一期发表王东明的论文《关于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作者引用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