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戈尔德是当代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是技术人类学领域的创立者之一。他在技术人类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技术和技能、技术和语言、社会和自然等内容为核心的技术人类学研究纲领。在此纲领基础上,英戈尔德又阐发了体现人类学整体论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观。英戈尔德的技术环境观弥合了自然与人文、技术与人类、功能与意义之间的裂痕,为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提姆·英戈尔德于1948年出生于二战之后的英国.1970年,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学士学位,并于6年之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从踏入人类学之初,他就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化解人与自然、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二元对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蒂姆.英戈尔德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上发展演说,认为人类学不是民族志,或者更精确地说,人类学不等于民族志;人类学不是"研究谁"的学问,而是"和谁研究"的学问。说人类学不是民族志或民族志不等于人类学是个偏激的说法,比较贴切的表述是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部分,二者不存在对立,也不能截然分开。民族志和人类学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研究过程:一是纵向上运动中的时空连续;一是物质为一端、精神为另一端的"心物"连续。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人类学学术简史 ,论述了李亦园学术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二重倾向 ,认为“科学”与“人文”在人类学领域不是二元的对立关系 ,两者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 ,在学术实践中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芬伯格与技术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论两个阵营间的唇枪舌战表明,如何统一和消解本质主义技术观和社会建构主义技术观之间的对立是当前技术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通过身体中介或者活动棱镜的引入,技术人类学将技术界定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技术变化看作是以活动为基础的表现,并将技术活动及其语境看作是意义之源。由此,技术人类学将人与物铸造成一个更为紧密的社会技术系统,从而为超越芬伯格困境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过,如何摆脱由于参与观察法的引入而带来的认识论难题以及如何消解循环论证的嫌疑,仍是技术人类学今后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类学述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的对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该学科聚焦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今天所面对的资源危机,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制度和政治条件造成的,地球资源的稀缺界限取决于人类的文化,稀缺是一个文化概念。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需要人类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模塑出人类生计方式多样性,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创造出利用资源的多元化途径来。因此,生态人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它肩负的使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如康德晚年所示 ,人类学为其哲学之最终归宿 ,以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因而从人类学视域解读批判哲学实为高屋建瓴的方法 ,会大大拓展批判哲学的价值意蕴。而对批判哲学的人类学视域的剖析表明 ,批判哲学应被视为广义的 (哲学 )人类学体系的一个部分 ,它是从先验论上论证了“人何以可能为人 ?”乃在于 :人是能够自己造就自己并造就自然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李玄伯(1895—1974)是中国现代史学名家;其治史的理念,早先倚重于考古学,后转向文化人类学。这既得益于他早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积累,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化思潮密切相关,而催化剂则是他翻译古朗治《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时所获得的灵感:三代之世,去古未远,保存了若干初民社会的文化遗迹,在后世的文献中屡有体现,得自初民社会的文化人类学知识对于解释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生命礼仪、社会组织、亲属称谓、宗教信仰等问题颇有助益。此后,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亲力亲为,为上古史的研究补充新材料、提供新看法;还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史学借鉴文化人类学的限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值此历史人类学方兴未艾之际,深入研究李玄伯在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领域的成就,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史学史的认识,对于当代的史学跨学科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人类学视野下的“迁移”与“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迁移潮高涨,人口跨界、跨境乃至跨文化迁移及其所衍伸的社会影响,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人类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焦点。由于越来越多人因种种原因走上迁移之路,由于越来越多人甚至终生都处于或近或远的迁移之中,家庭、家园乃至国家的客观现实与迁移者对大国小家的主观认知,成为不断深化的全球效应的一大折射。文章从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出发,就国际学术界关于“迁移”与“家园”研究的主要见解,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治人类学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新政治人类学适时而变,打破以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定义政治人类学的界限,将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权力",使得政治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无限延伸。新政治人类学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现象,关注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探寻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及人类权力的产生和异化等问题。新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了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政治人类学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新近的研究将灾难界定为一个涉及自然或技术环境的、有潜在损害力因子与某一社会和技术生产形成的脆弱条件下的人口复合而成的过程和事件。从这一基本的理解中形成了三个广泛的命题:(1)行为与机构应对范式;(2)社会变迁范式;(3)政治-经济/环境范式。文章聚焦于灾难的脆弱性的历史结构范畴,尤其是就发展中国家的情景,讨论了应用人类学对灾难管理的贡献以及灾难风险的观念与评估研究,还探讨了危害与灾难研究对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潜在意义,侧重点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社会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人类学奠基者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领域广为人知。1967年,他的田野日记英文版的发表使他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2011年,笔者先后探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家乡克拉克夫与其求学的莱比锡大学,一些鲜为人知的隐藏于这位社会人类学奠基者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这也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解与重新评判马林诺夫斯基的重要"参照系"。社会人类学奠基者的学术与人生由此得到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从后殖民时代的农业、农业技术推广评估和可持续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综述了农业人类学发展的50年历程,总结了农业人类学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当今的农业人类学通过对小农生计可持续性的研究,发掘地方性经验,为各国生态保护贡献了许多智慧。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农业人类学能够帮助中国推动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遏制资源破坏,改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战国初年至西汉末年,云南滇池地区的滇国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以大量动物图像为装饰,是滇国青铜文化的突出特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将动物图像作为"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媒介",并对其进行分类,按分类考察滇人对动物的认知,并从生计、娱乐、宗教及艺术四个方面考察滇人对动物的利用情况,以深化对古滇人生活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认识,为历史地考察滇池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可信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5.
岩画是早期人类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表达意义的一种感性文本.这种图像世界的表达和诉求同现代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别.以现代人观物的模式和立场对岩画进行阅读,可能会因文化的巨大差别而形成深刻的误读.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岩画和现代绘画中的文化差别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岩画的图像发生与意义发生的人类学理解.  相似文献   

16.
翁乃群教授追溯了他进入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经历及其与国内学科发展历程的关系,并且以纳日(纳、摩梭)人社会的田野研究历程为例,讨论了"地方"概念的多元性;在反思"地方"和"田野"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学的根本仍然是经验研究,而且西南作为一个富于差异性和区域相似性的民族学、人类学场城和田野基地,对中国人类学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7.
体质人类学旨在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人的能力、潜力和局限。人体是基因和文化的双重载体 ,基因会发生变异 ,变异要受到环境 (自然的和社会的 )的选择 ,于是体质与文化并行进化。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对于海洋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hropology)才正式诞生。所谓海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内陆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人类与海洋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中国人类学海外视野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中国人类学者应该去研究外国社会。作者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学应该讲讲怎样使我们具有“他者的眼光”。人类学要有一种知识的良知,要获得独到的认识,如果不具有“他者的眼光”,如果不展望世界,不将中国回归于世界,那就可能进退两难。同时,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对于理解和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类学应该参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涂尔干的人类学研究及其社会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原始分类》中 ,贯彻着一种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对其社会学观点的说明的思路。他通过对澳洲以及其它一些原始部落的社会结构和宗教崇拜形式的人类学分析 ,得出了宗教是社会团结得以产生的始作俑者 ,而宗教本身又是社会的安排 ,所有的知识形式都是社会功能需求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