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国后,政府逐步建立了单一封闭的社会福利事业体系。80年代中期,民政部在改革中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新思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社会福利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走多元参与式的社会福利社会化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服务的民营化,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加紧招募和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社会福利机构绩效评估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刚刚起步、对社会福利机构尚缺乏有效监管和测评方法的现实 ,从社会福利机构绩效评估的定义入手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提出了建立一个本土化的社会福利机构绩效评估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是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趋势.民间资源是改革的主要力量.但政府职能的及时转变和社会化才是改革的必要条件。本文以镇江市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政府为着眼点.客观分析政府职能对民问力量的动员和推动作用.得出在福利社会化改革中政府职责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了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是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由社区、家庭、福利机构三者相结合,逐步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同时,进一步探讨了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福利体系、确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6.
随着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关健部分,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值得人们关注。通过对M县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开展访谈,了解到了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员工男女比例失调、员工心理压力大、部门之间缺乏互动机制和员工对外沟通交流少。本文结合Z理论,提出了解决对策,主要有关注工作需求、重视知识培训、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社会福利机构人力资源优化,组织发展的转变,让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日益凸显,致使民众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在不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福利项目应运而生,呈现蓬勃发展的情势。然而,纵观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历程,由于福利体制、政策、主体等方面的局限,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民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福利建设经验,并从中反思我国福利建设中政府角色、项目运行等问题,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事业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根据现实情况对"福利多元主义"的正确路径选择。非营利组织在我们国家实施"社会福利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明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路径,必然会全面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养老是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村需要照顾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化解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农村养老资源上的合理分配,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公益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养老,建立起福利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也是当今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的一种合理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也进入了改革与转型期,即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正在向社会化、现代化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迈进.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在我国,一个以国家、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韩国经历了被称做福利国家胎动的巨大变化。然而,外汇危机以后,韩国的社会成员面对雇佣不稳定和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失业的危险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全球化的深化对社会福利发展有着复合性的影响。尽管社会福利在发展,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变得更加严峻的原因是多样的。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发展主义战略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根据内外情况的变化,发展主义战略不能继续发挥有效的机能。为了从这样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应当创造出福利与增长的良性循环,并将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社会福利的发展战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以自由主义思潮为理论基础,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为主要目标,以选择性支付为给付原则的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既满足了社会成员对基本福利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具体而言,在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运用有限的资源构筑一道完善的应对社会风险的安全网,而且要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成员从家庭和市场获取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3.
试论弱势群体的继续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策略就是继续社会化。弱势群体继续社会化具有必然性,其有效途径是发展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依赖一直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福利国家面临并竭力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国大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福利依赖问题,并开始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文章分析福利依赖的成因,论证社会工作介入反福利依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和研究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介入反福利依赖、帮助福利依赖者提高自助能力并回归主流社会的理论与微观手法,努力促进提高社会福利的使用效果,增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比较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研究中,大多都以“工业化的西方制度模式”为研究对象,引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国家保障模式研究无疑对原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三个世界”提出了挑战。中西不同的福利文化是导致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福利文化的变量加以认真考虑,以福利文化的精神观念和制度供给的制度规范两层次为新维度,提出了新的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划分的六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福利变迁下养老服务中非营利民间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从20世纪末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在人口老龄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之下,养老服务体系已进入以社会化为重要特征的重建阶段,西方社会福利私营化等新的福利理念及实践对中国福利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专业化已成为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和实务操作的主要去向,非营利民间组织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地位可从效率和责任层面以及人文主义和成本效益层面来理解.政府应从对非营利民间组织的政策扶持和民间组织建立评估机制这两个主要的制度方面着手积极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维度的性质 ,其本质属性是助人。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 ;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不过 ,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上有意义。现代社会工作是三种性质社会工作的有机整合体 ,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毕竟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福利化导致了福利化的社会工作。典型地 ,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福利发送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化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前提条件。忽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社会实践能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为社会实践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或组成,也是大学生认识认同社会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体现。精心策划才能拓展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内涵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福利的转型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福利新体系提供了契机。社会福利新体系除了提供物质帮助外,还包括向社会成员提供所需的社会服务、精神慰藉和支持等。社会工作将社会福利政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服务过程,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独特的价值理念、工作视角和工作方法,促进普遍社会福利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疗事故发生频度不断增加,如果仅以一般侵权行为视之,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则救济速度和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实际而言,对医疗事故的救济方式本来就有多种途径,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救济性体系是可能的,且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