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麴氏高昌王国,是我国历史上建立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组成的封建割据政权。这个王国自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至唐贞观十四年(640),历时一百四十一年。在这近一个半世纪期间,麴朝是否也和中原地区一样施行了均田制度呢?史学界目前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唐长孺先生曾对吐鲁番出土的《贞观十四年手实》中所记载的授田、和中男年限规定作了探讨研究,“发现很难按照唐令解释,却与魏、齐、周、隋四朝规定相符或基本相符。”因此推断是麴氏高昌时期曾经在某种程度上推行均田制的一个明显迹象。马雍同志也曾就《麴斌造寺碑》等史料和有关吐鲁番土文书,证明麴朝确实推行了均田制度。而卢开万同志在《麴氏高昌未推行均田制度论》一文中,根据高昌时期的土地买卖、赋役制度和《麴斌造寺碑》等史料所反映的种种现象,认为麴氏高昌统治的一个半世纪里,在这个地区始终从未实施过均田制度”。麴氏高昌王国的土地制度,是研究这个王国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诸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述浅见,言之是否得当,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2.
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高昌城即吐鲁番地区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国(公元四六○——公元六四○年)时期的都城,是高昌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关于高昌城,由于记载较少,后世只能通过史籍窥其大概,对于它的规制及中原文化对它的影响等问题,一向所知甚少。本文仅根据吐鲁番出土的两件文书,对高昌城诸门名称及命名的依据稍事探讨,以求教于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随着《吐鲁番出土文书》各册的陆续出版,学界对十六国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状况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高昌西州地区的文献记载极少,而有的出土文书又残缺不全,加上本地区本身的特殊性,造成了某些概念、内涵各家论说的意见纷纭.这是很正常的事.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有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本文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从解读67TAM84:20号文书着手,就麴氏高昌中后期的臧钱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她并非化外的异域,而是华夏之邦,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1979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古城北面约3公里的阿斯塔那古墓区出土了一批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其中有关水利灌溉的内容极其重要。本文试就这些文书并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十六国部分)所收录的有关文书,对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水利灌溉管理制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麴氏高昌与铁勒突厥的商业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对麹氏高昌与铁勒、突厥在经济上的交流进行了论述,指出铁勒、突厥在丝绸之路上极为活跃,通过他们在高昌市场上的矿产品买卖和与高昌之间的钱马贸易,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7.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8.
高昌回鹘的西部疆域及其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对Nucǎ与Barsxan的记载,更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众。近年,森安孝夫对该文书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缪勒原释读的Nucǎ应为Ucǎ(倭赤),即今新疆乌什,Barsxan应为伊塞克湖南之上巴儿思汗,二者相距不远且有道路相通。这一新解读对认识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疆域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在947年或1019年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撰写之时,倭赤与巴儿思汗之地均已处于高昌回鹘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9.
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武汉大学历史系付教授陈国灿同志于四月间来校讲授“吐鲁番文书研究”。陈国灿同志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参加国家文物局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工作,并对此有所研究。在此次讲学中,就吐鲁番文书问题分八个专题作了系统的讲解:①吐鲁番的历史及其在考古学历史学上的地位。②吐鲁番文书在解放前的出土及其研究情况。③解放后吐鲁番新出土文书的整理及内容简介。④从出土文书看十六国到唐代高昌地区寺院的兴盛及对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昌回鹘时期的棉花种植,汉文史料记载甚少,幸吐鲁番出土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对此多有反映。棉花种植是高昌回鹘普通家庭的副业,在粮食作物之外,有余田有余力的家庭会种植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棉花在高昌回鹘民间的借贷文书中也频频出现,人们还以之缴纳赋税。回鹘棉花为籽棉,随着回鹘人在中原的活动,逐步东传至内地,与岭南地区传来的木棉交汇于中原。  相似文献   

11.
公主是唐代统治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群体。总体而言,唐代公主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婚姻关系的建构这一方式来完成的,其中具有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公主处于绝对优势、支配和相对自主的地位;同时这种婚姻家庭关系的形成又具有服从于政治权衡、服务于集团利益的特点,从根本上讲公主并无真正的自主性可言。  相似文献   

12.
唐制,皇帝的姑母、姐妹、女儿分别称为大长公主、长公主和公主,是身份极其尊贵的女性.根据《新唐书》、《唐会要》的记载,唐有公主212人,此外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奉行和亲政策,一些宗室女子和皇室姻亲被封为公主出嫁异族.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深居后宫的的公主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极为有限,大都默默无闻.唐代公主总人数不多,但性格刚强、有胆量,勇于抗争,她们斡旋于两京宫廷、驰骋于杀敌疆场,建功于大漠塞外,丰功伟业名垂千古.  相似文献   

13.
"满蒙联姻"政策是清代的国策,尤其以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姻亲次数最多、比例最大。通过统计科尔沁部历代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及宗室女姻亲状况,以此为范例说明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实施情况及这种姻亲的政治属性,并分析这一政策对清政府、蒙古王公、公主各方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14.
交换最初是指经济学意义上人们的买卖行为,而本文从婚姻的角度阐述中国女人在交换中的起起落落——以和亲公主、童养媳和当代女大学生为例,旨在说明中国女人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以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在掌握了命运之后,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好好把握自已,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实施,使清代公主大量下嫁外藩蒙古地区(现在东北),而这些公主死后又大多葬在藩地,因而东北地区有大量公主陵存在。近年来考古发掘几座公主陵墓,为我们研究清代下嫁外藩公主丧葬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这些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还原清下嫁外藩公主葬所、陵园、祭祀、停灵、葬法与葬具、葬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选取的汉代公主,主要指帝女或帝姊妹,对汉代和亲公主不加赘述,在叙述过程中,为行文方便,暂把汉代公主作为一个阶层进行论述。主要对两汉公主名称、爵位的由来变化,所受教育状况,穿着礼仪以及平日的娱乐活动做一考察,以期展现两汉时期公主的日常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7.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元朝和高丽的关系在历史上比较特殊,不但是因为元朝始终维持武力高压政策,并派达鲁花赤进行行政管理,而且高丽太子还入元为人质,并娶蒙古王室的公主而结成联姻关系.这些在元朝生活过的太子回到高丽都继承了王位.太子入元和回国继位,使大批的官员、学者、医生以及各种人才来往于元丽之间,并直接促进了高丽儒学的发展,也对高丽的风俗文化,如婚俗、服装、发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60年代,丽元和平关系建立后,元朝意欲不战而得高丽一国,致使丽元外交交锋不断.1269年,高丽向蒙古提出王室联姻的请求.元朝联姻王室之余,又向高丽提出贡女要求.高丽遂以尚公主与贡女为主要方式,与元朝皇亲国戚及政要显贵互通婚姻.丽元之间的通婚关系具有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历时悠久、意义重大等特点.丽元皆试图利用通婚之举,影响甚至左右两国关系,使其具备外交性质.事实上,引人瞩目的丽元通婚外交的确对两国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荆益战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益战略是诸葛亮至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集团始则进取荆州,窥北控南。继而又占夺西川,卒成帝业。蜀汉基业成在荆州,败也在荆州。在中原逐鹿,三国纷争,蜀汉相对孱弱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当军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诸葛亮若能审时度势,事变策异,主动放弃荆州,退守西川,如此,既可与东吴修好,又能确保刘备集团的锐气,进而全力伐曹,克复中原,则汉室可兴,霸业定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