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引证藏文文献中的有关原始神舞的记载,并参考东巴舞、萨满舞、祆舞等与苯教神舞密切相关的原始巫舞资料,分析认为原始苯教时期的巫舞为羌姆舞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问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藏学》1989,(2)
寺院教育在藏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社会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一座寺院既是宗教中心、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教育中心。历史上寺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喇嘛活佛、著名学者。他们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并研习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科技和艺术,使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所以有人说“一个寺院就是一所大学或者专门学校。”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特别 相似文献
3.
羌姆()是藏传佛教寺院宗教舞蹈的总称。同仁各寺跳羌姆均有自已的特点和风格。但民间公认吴屯上庄寺的《切将卓》跳得最精彩,最有特点,最具有代表性。这里的羌姆不仅舞蹈艺术高超,而且服装,道具、音乐都很优美,别具风格,故在此作为重点予以介绍。 一、羌姆的历史渊源 (一)羌姆的渊源 从一些佛经记载看,羌姆这种藏传佛教寺院特有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相传,早在8世纪中期,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崇尚佛教,他派大臣专程前往印度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出现了迥异的女性观,其关于男女两性的基本观点虽然趋于两极化倾向,但是,女性包括出家的尼僧在藏传佛教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判断常常会引发各种争论,主要是因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过于庞杂,在特定语境或文本中使用时,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使研究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应同时指向历史构成、理论层面、修习实践层面、组织制度以及民俗宗教层面,主张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概念,以减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无谓争论。 相似文献
6.
“圆圈现象”及其在藏传佛教中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离不开研究藏传佛教,因为它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藏传佛教可以说是打开藏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藏传佛教是一个大题目,区区拙文难以尽述。在此,笔者仅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量的情歌材料证明:藏传佛教影响到藏族“拉伊”的思想内涵、歌词结构、局部特色、创作过程,影响到“拉伊”创造者的世俗行为和心理活动。藏族人民酷爱宗教与追求爱情并不矛盾,当代藏族歌曲创作应该从藏传佛教入手,探究藏族人民真正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文化的兴起,对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在藏族民间文学作品史诗《格萨尔》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对《格萨尔》的保护和传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达那寺为例,就藏传佛教寺院在史诗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认为,在史诗《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藏传佛教寺院发挥了传唱、收藏、撰写、研究、收集格萨尔文物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藏传佛教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较高的文化地位,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文化载体和特色内容。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要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作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可以打造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符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乘势而上,进一步推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要发挥纽带作用、亲和作用和文化展示作用,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回顾凉山中、小学30多年办学实践,民族地区举办三类寄宿制民族班(校)是一条成功之路。凉山幅员辽阔,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国家财力物力都还很困难的情况下,提倡村村办学、寨寨有校是极不现实的。所以,1980年以后,凉山决心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推行三类寄宿制民族班(校)。即乡中心校举办半寄宿制高小民族班,区中小学举办普遍寄宿制民族班(校)和县城中小学校举办重点寄宿制民族班(校)。目前,已有三类学校310所1137个班、33245人、占全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总数124442人的26.72%。以半寄宿制,普遍寄宿制、重点寄宿制计,各有11870人、12196人、9179人,分别占三类寄宿制学生数的35.7%、36.69%、27.61%;以小学、初中、高中生数计,各有22083人、8675人、2487人,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文章分析了格鲁派和噶举派在"见"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为噶举派以心性论为基础是为了便于传教,以一种藏族人的思维来解释佛教的理论;而格鲁派的出现则阻止了继续密教化,重新维护了中观应成派在佛教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羌历年是羌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缩影。2010年11月6日,邛崃市南宝山“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点木梯村的村民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羌历年。通过对此次羌历年的仪式过程及其宗教内涵、文化意蕴的解读,分析了当地村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探讨羌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空间和宗教空间的重构、神圣与世俗的冲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4.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藏族源于“发羌”之说极为流行,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末代欧阳修等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的一段话: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 相似文献
15.
叶尔羌河畔的“状元县”:莎车肖鹏飞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全国第二大内陆河──叶尔羌河穿境而过,这就是古丝绸路上历史悠久的重镇之一──莎车。莎车县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有耕地126万亩,灌溉面积178万亩,是新... 相似文献
16.
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6年夏,我去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羌语,汽车沿岷江北上,至汶川县境,从车窗的玻璃向外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岸的羌族山村,有的在河谷台地,有的在高山山脊。使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许多村子里或村落旁边,高耸着十几丈高的石头建筑,远看好象是大工厂的烟囱,有的三、四个一簇,有的孤零零一个直刺蓝天,雄伟壮观,也有的已经破残,只剩下断壁残垣。我好奇地询问同车的当地干部,他们告诉我,这是羌寨的“碉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明亡后清人虽入主中原,但朝鲜李朝并不以中华正统视之.朝鲜李朝认为满清为"夷"、"胡","满蒙联姻"中的蒙古人是满清的"帮凶",是狞悍之属.而正因如此,加之朝鲜李朝自立国伊始即已确立崇儒抑佛政策以及朝鲜与中国藏区相去甚远等因素,朝鲜李朝对于中国满、蒙、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之藏传佛教有着认知上的偏差和情感上的极大排斥. 相似文献
19.
20.
觉朗派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以及西藏和其他藏区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派别。“他空见”是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不是印度外道思想,而是正宗的佛教如来藏义理。觉朗派用大乘有宗的“三性”来解释“他空见”:1、遍计执性:事物和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但人们认为概念表达了事物本身。2、依他起性:一切现象为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3、圆成实性: 去掉遍计执他就能显出诸法的圆成实性。觉朗派在许多方面对佛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中观应成派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丰富了藏传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