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家族主义的幕府政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李卓从公元645年大化革新起,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但是,模仿隋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建立的天皇制国家并没有多么持久的生命力,自平安时代起便步入衰落、瓦解之途。伴随着庄园制的出现,武士阶级的兴起,经过几个世纪大小...  相似文献   

2.
一、时代造就的思想家1 8世纪中期 ,日本封建社会正处在从繁荣走向危机的转折时期。德川幕府在经历了早期“文治主义”政治变革以后 ,社会处于稳定时期 ,农业生产获得巨大发展 ,然而不久之后就已经显现出诸多社会危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自然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 ,德川中央军事贵族统治集团和各地政权都遇到了财政困难 ,武士阶层生活穷困。另一方面 ,城市商人聚敛财富 ,或贷予武士 ,或经营新田 ,甚至进入政治舞台 ,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德川幕府实行享保改革和宽政改革 ,政策摇摆不定 ,重臣田沼又推行了一整套旨在吸收商人能量…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户幕府的确立,结束了日本连年战争的局面,随着江户幕府统治的日趋巩固,武士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旧类型武士相对,一种新类型的武士应运而生。旧类型武士大多信奉武士道,新类型武士则推崇"士道","士道"在江户时代武士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过十分显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西欧中世纪中期(11~14世纪)和日本12~16世纪时期,就封建制类型而言,同属封建领主制。本文就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在国体方面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封建领主阶级管理国家。11世纪在西欧范围内已完成了封建化,封建领主制最终确立,以国王为总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成为封建国家的领导者。在日本, 11 85年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镇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士贵族即封建领主阶级专政的新时期。 二…  相似文献   

6.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户时代日本武士阶级的价值观可分解为两个方面 :协调阶级内部关系的价值伦理和作为统治阶级协调与其他阶级相互关系的价值伦理。前者主要表现为忠义观念、家国意识和天下意识三个层面 ,后者主要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自然主义秩序法则基础上的社会整合观念。对武士阶级内部价值观念不同层面的演变及递进关系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加深认识日本武士阶级责任心的起源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动态的和革命的品格 ;对于武士阶级协调与其他阶级关系的价值伦理的考察 ,则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 ,为什么除占统治地位的武士阶级的…  相似文献   

8.
略谈“长崎会所”与“十三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娟 《日本研究》2003,18(3):59-63
日本江户后期,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贸易权逐渐收归幕府手中。经过幕府多年的政策性选择,专事对外贸易的日本商人群体逐渐发生变化,江户贸易商由平户相对自由贸易时期的多元化主体,最终定型于“长崎会所”——一个幕府直接控制下的近乎于行业管理性质的贸易机构。而在中国清朝,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外贸商人群体——十三行,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清朝政府的贸易管理政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历1853年"佩里叩关"事件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发生动摇。天皇与尊王倒幕派地方强藩及下级武士相互利用、相互借力,推翻幕府,实现了"王政复古"。此后展开的"维新"经历了政府内部近代派与守旧派以及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斗争,天皇的"裁断"对于明治日本治国理政方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皇权的复辟,结束了幕末日本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而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建构的近代皇权,则为国民统合提供了现实有效的轴心。可以说,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最大赢家,皇权是日本走向近代的重要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01,(4):96-11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生的倒幕维新运动 ,一般被认为是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然而 ,关于士农工商各阶层在这场变革运动中的作用问题 ,却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 ,有强调“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者 1 ,有强调“草莽”——下级武士是“倒幕斗争中一支积极的、主体的力量”者 2 ,有强调武士阶级通过自我变革调整完成“政权交替”者3等等 ,而较少重视幕末士农工商诸阶级中惟一可代表日本资产阶级前身的町人阶级的作用 4。本文将对幕末町人的政治态度和反幕斗争及其在“尊王攘夷”…  相似文献   

11.
大名是指江户时代的诸侯而言,后也指江户时代之前的地方上有实力的武士土豪。14至15世纪守护成为一国或几国政治、军事、经济的组织者,为与镰仓时代的守护相区别称守护大名。其基本内容是,守护出身或从在地领主中上升的大土地领有者,通过在地领主控制农村自治共同体,集中了地方统治权;更从室町幕府手中分得越来越多的统治权,并且力图操纵幕府,从而建立了既不同于律令制时代,也不同于镰仓幕府时代的封建割据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13.
刘锦增 《社科纵横》2014,(9):151-153
当前,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商人社会责任缺失的时期,重塑商人形象,重建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势在必行。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商业繁荣,商人阶层扩大。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责任观增强、完善的时期,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宋代商人秉持以"诚信为本"、"经世救民"、"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等社会责任观。认真分析宋代商人的社会责任观,对当下商人社会责任观的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炜 《日本学刊》2008,(2):102-115
武士的身份特征决定了武士行为时刻受到自身和所属集团的评价.在武士履行其身份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死是一定要面对的命运.武士必须在生死之间做出符合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的选择,以获得自身和所属集团的名誉评价.死和主动选择死的态度,都可以使武士获得名誉,洗刷耻辱,死是武士实现名誉的手段.在以"恩"和"报恩"为联系纽带的武士集团主从关系中,武士通过死,实现了身为"主君"或"家臣"的武士身份者的名誉.武士关于死和名誉的认识,也是武士集团统治阶层意志为维护集团利益和秩序而不断塑造和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德川早期日本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农分离是日本社会从中世向近世转化过程中,统治阶级的上层为确定和巩固幕藩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和措施。兵农分离过程最早可追溯到天正16年(1588年),当时丰臣秀吉颁布的《刀狩令》,将武具与农具加以严格区分,规定百姓只能持农具,子子孙孙专事耕作,持武具则为武士的特权。①武士阶级从此作为统治阶级从百姓中分离出来,职分、名誉意识也得到了强化。②天正19年(1591年),丰臣秀吉又颁布身份法令--"定",规定:严禁武士与贱民获得叮人与百姓的身份(第一条);百姓不准弃农经商(第二条);不得到主人允许家臣…  相似文献   

16.
一、第三产业在农村出现和发展的一般条件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农村经济大致经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在自然经济阶段,第三产业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产生并发展起来,这是由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自然经济的根本特点在于自给自足,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资料,还生产自己再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生产资料,每个经济单位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对外部条件所求甚少。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要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反过来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许译兮 《日本学刊》2006,(1):140-147
武士长年与战争和武力相伴,因此,武家家训的编纂与中国家训相比明显具有现实、简单、随意的特征。武士的家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社会性团体,其家业是代表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武家家训也因此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功能,随着武士在近世成为统治阶级,其信奉的伦理也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武士阶级的主君与臣下之间的主从关系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士之出现绝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武士阶级的形成,历经三个世纪,即从10世纪至12世纪。在此期间,日本社会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本文试从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军制演变三方面,说明武士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其现实性。一、庄园公领制与阶级关系多元化大化改新后,实行班田制。班田制是公地公民制,即将氏姓贵族的私地(屯仓、田庄)和私民(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政府将公地定期(每六年一次)班给(分配)公民,称口分田。分得口分田的公民则负担租(地税)、庸(劳役)、调(特产物)。这是班田制的第一个特点,即它是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关于阶级的著作数量"惊人",关于阶级的定义也不计其数.许多左派代表人物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在给阶级下定义时,一般地倾向于否认经济分析的必要性,而指望阶级本能和"常识".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历程中,人们时贫困的认识逐渐由单维的物质层面向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层面扩展.人文贫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被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人文贫困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主要理论主旨与反人文贫困目标具有一致性,因而对我国农村反人文贫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