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大课题。跨越"卡夫丁峡谷"既是制度的跨越,又是生产力的跨越,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跨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否则,就会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认为由于俄国广泛存在着土地公有的农村公社,它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后来的俄国没有实现,因为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村公社瓦解了。但是,这一理论中包含的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的思想在后来的俄国、中国等国家确实实现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特别是俄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都没有充分发展,从这一意义讲,也可以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事实。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对此理论展开了讨论,但跨越卡夫丁峡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尚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论述和分析。本文所说跨越卡夫丁峡谷指的就是跨越人类社会历史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后面均如此,不再一一说明。  相似文献   

3.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跨越论”中,曾有人提出苏联和中国是“跨越论”的例证。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有着客观条件的,持“跨越论”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不充分的。实际上,无论苏联还是中国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总是要涉及到落后国家通过革命道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卡夫丁峡谷”呢?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不少论者涉及过,但仍有进一步搞清楚的必要。 “卡夫丁峡谷”(furcae Caudinae),在不同的中文译作和著作中,出现的译名不尽相同。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都译作“卡夫丁峡谷”;在周一良等编著的《世界通史》  相似文献   

5.
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某些文章作者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由于俄国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社会农村在公社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的预言没有实现,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马克思的预言确是落空,但是,笔者认为不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6.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应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政治层面上跨越成功之后如何进行经济层面上的跨越是跨越理论的核心.苏东剧变表明,这些国家没能在经济层面上实现跨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却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能够在经济层面上跨越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存在一些错误倾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夸大"跨越"思想的适用性;用社会主义实践注解"跨越"思想;认为马恩只有"不通过"卡夫丁峡谷思想,而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否认"跨越"理论具有思想上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等.这些错误倾向混乱和歪曲了人们对马恩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对之加以全面的剖析与纠正,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跨越,本意中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对前者的跨越可以采用激进和突变的方式,对后者的跨越则只能循序渐进.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命题的回答真正指引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跨越,本意中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对前者的跨越可以采用激进和突变的方式,对后者的跨越则只能循序渐进.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命题的回答真正指引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与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思想,其实质是以俄国为参照,探讨落后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跨越"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世界历史"理论是有条件可能的,但根据当时世界及俄国的现实则是不可能的.对这一"设想"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态度来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人性假定模式应置于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对人性假定的历史分析 ,可以揭示其伦理性的工具价值 ,辩证展示人性假定的社会功能 ,以期为当代社会的人性假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云南是和平解放的,因此云南省的历史档案保存极为完整。云南开蒙垦殖的史料主要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该文整理者在研究开蒙垦殖历史过程时对有关史料进行了认真研读,对开蒙垦殖局成立的经过、龙云主席亲笔起草的关于开蒙垦殖的政府布告、工程实施概要以及发展设想等史料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4.
从解释学的理论来看,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的考证明显观念先行,说明艺术史研究对史料的考证与风格的判断不可能脱离主观的前理解,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循环论证。前理解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影响使艺术史研究必须意识到自身方法的限度,从而更客观地探索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更谨慎地下判断。事实也证明,古史辨派的诸多辨伪其实均非古书为伪,而只是现代人不懂得古代的书体。就中国艺术史而言,善意的前见远比彻底颠覆传统的前见更为可靠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 ,既是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最大的思想成果 ,也是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结。这一理论成果 ,从世界历史思想、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传统观点 ,其中包括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超越和突破 ,从而使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具体地分析历史环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多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之工业化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发展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消费者的消费节余形成国民储蓄S,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投资I(即S=I),按照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统一的原则,这一假设前提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得到证明,因为任何工业化都不可能逾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而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之核心在于:中国在面临工业化启动期资本稀缺的制约而遭遇发展陷阱之际,为化解外部投资稀缺程度为负值的危困局面,能以国家有效动员的高度组织化来打造以大规模集中劳动弥补资本稀缺的制度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原始积累方式内生性地决定不同的制度类型,并且导致其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三大理论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恩晚年提出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高度进行辩证的理解。在社会生产力未高度发展,从而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落后国家将始终处于跨越“峡谷”的过程之中。“跨越”是一个完整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现完整“跨越”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了马、恩的“跨越”设想。  相似文献   

19.
新生活运动是民国史上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大篇幅的转载国民政府对新生活运动的政策以及连续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实施的进程,也对该运动进行了相关的评论,对新生活运动的整体舆论导向是肯定的,并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复兴国家和民族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宋诗别裁集》主编张景星籍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而对于其主编张景星的籍贯问题,学界迄无定论。通过对史料的钩沉,文章考定张景星就是松江府人,从而为呼声甚小的"松江府说"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依据,也让"江西奉新说"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